小时候读书曾背诵过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为数不多的至今还能被口罩记住的诗,于是“寒山寺”的名字被深深印刻在脑海里。
寒山寺在唐之前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寺庙,但因为此诗闻名天下,成为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它位于苏州城西阊门十里外的枫桥镇,始建于六朝时期梁代天监年间,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贞观年间,传说当时的名僧寒山和拾得曾由天台山来此住持,改名寒山寺。
到清朝时候,雍正皇帝敕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所谓“和合二仙”就是指寒山和拾得。虽说寺门向西朝向佛祖所在之地,又面对运河以取了“水能克火”的吉利,但这座千年古寺却先后五次遭到火毁,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
寒山寺的整体结构与宋代之后的佛寺差不多,山门之后是天王殿,从鼓楼、钟楼间的甬道穿过就是大雄宝殿,后面还有法堂、藏经楼啥的。寒山寺大雄宝殿前有块不知什么年代的佛像碑,驮在崭新的赑屃背上。
真正的特色在于殿的后面,首先是右侧悬挂着的钟,为一九零五年日本赠送的铜钟,全名“仿唐青铜乳头钟”。钟上的铭文全是汉字,为当时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所写。它由小林诚义等一批工匠铸成,一式共铸两口,另一口则在日本馆山寺。那一年是日本是日本史上最得意忘形的一年:战胜俄国、取得满洲和吞并朝鲜;后来日军攻占南京,消息传到苏州后,盘踞于此的松井石根欣喜若狂,亲率百余护卫策马狂奔到寒山寺,并在《枫桥夜泊》诗碑前合影,侵略者狂热的膨胀心态在此一览无余。
史上书刻此诗的名人不少,包括北宋翰林院大学士郇国公王珪、明代才子文徵明和清代曾国藩的得意门生俞樾,目前存世的仅有俞樾的那块,还在寒山寺中。此碑共有三块,原碑尚在寺内,另一块完全一样的复制品存于南京,是当年准备冒充真品让日本占领军“掠走”的,还有寺外梵音阁对面新立的“中华第一碑”,完全仿制原碑,但规格要大许多。据说更值得一看的是大雄宝殿背后正中墙上寒山、拾得的石刻像,为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罗聘所画,可惜口罩行色匆忙,竟没有看见,更不要说存照留念了。
寒山寺始建时有塔,所以名叫“妙利普明塔院”,后毁于火。北宋重建宝塔,元代末年又毁,再六百三十余年寒山寺无塔,造塔一直是寺僧的心愿。历时三年多,一九九五年秋建成的新塔,为仿唐木结构楼阁式塔,共五层,呈正方形,高四十二米,仅镀金的铜塔刹就重达十二吨。塔四周挂有一百零八个风铃,塔内各层都有木梯供信徒和游人登临。
登塔举目尽览吴地风情之后,口罩驱车沿运河往市中心方向两公里左右,看到运河对岸有另一座古寺,停车看了一下门前御赐的牌楼,匆匆拍了张照片。
听说此寺的罗汉堂特别精美,为“中国四大罗汉堂”之一,最著名的是堂中央用整根香樟木雕成的十三米高千手千眼观音、四面有不同面相的佛像,以及堪称杰作的疯僧济公佛像,但其中奥妙只能等下次有缘再来领略了。
推荐阅读:
周庄:如水情怀 聚散离合都是缘
带着面具的人生之戏:安顺地戏
太湖:三万六千顷 周围八百里
触摸喀拉峻大草原无与伦比的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