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惟一一个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城市,它有三个名字: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和伊斯坦布尔。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那时,它是希腊城邦迈加拉的移民建立的殖民城市拜占蒂翁,拜占庭是它的拉丁名字。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迁都于此,它成了他的城——君士坦丁堡,并在此后一千年里,成为拜占庭帝国的首都。
关于拜占庭,史家从来就众说纷纭。爱德华·吉本认为,那“始终是一个衰弱、悲惨的故事”。美国人斯塔夫里阿诺斯看得更宿命:“它自始至终都在使自己适应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但命里注定它只是保存,而不是创新。它诞生在一个古老的国度,生活在过去的势力和荣誉的阴影之中。”不管怎么说,这都让人更想实地去访一访了。
现在流行“带一本书去XX”。南斯拉夫人奥斯特洛格尔斯基对拜占庭的研究可算是最权威的了。但是,谁又会带这么厚重的书去玩呢。还是带叶芝的那首诗吧:
“那不是老年人的国度。青年人在互相拥抱;那垂死的世代,树上的鸟,正从事它们的歌唱;……鱼、兽或鸟,一整个夏天在赞扬凡是诞生和死亡的一切存在……”
叶芝80年前写的这首诗,继承的是800年前西方对拜占庭的惊艳的印象——1203年,当十字军开始围攻君士坦丁堡时,他们对这座古都的富有和豪华充满敬畏之情,难以相信世界上竟有如此富丽的城市。
后来,这里的国号变成了奥斯曼帝国。但在安格尔或者德拉克洛瓦的笔下,无论浴女或苏丹的后宫,依然是异国的艳丽,大气,与神秘。
古典或浪漫,都渐行渐远。今日的伊斯坦布尔印象,就由你我来说了。
我曾经在夕阳西下时,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边,看着由于土耳其人对宗教的宽容而并肩存在了几百年的各种教堂和清真寺一起朦胧至只剩下轮廓,又有对岸的窗户在落日余辉的映照下射出点点桔红,像迫不及待的星星。于是由衷地感叹:
这是一个非凡的地方。
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