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叶石界
日期:2017年9月21日 |
|
|
整治后的望江沥风景宜人。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 摄
20日下午,在望江沥边,林伯正在给刚种下不久的柳树、美人蕉、榕树等植物浇水,旁边还有三五个工人在种植草皮。早晨或傍晚时分,时常会有在附近居住的村民来这里散步。
站在古色古香的咏乐桥上,放眼整条望江沥,虽然水尚未完全清澈,但岸绿已经有了模样。时光倒回3年前,这里荒地垃圾成堆,附近的猪场臭气熏天,污水直排河涌……
惠州是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东江及其支流西枝江横贯境内,河湖众多,水资源十分丰富。但随着社会和城市的发展,市区河涌开始不同程度地显现水体污染、防洪排涝标准偏低等问题。
日前,惠州召开市区河涌整治工作专题研究会议,研究加快推进市区河涌整治,部署下阶段工作任务。河涌整治是民生工程,对于提升惠州市水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让众多河涌重回水清岸绿,是惠州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必然之举。
望江沥:从臭水沟变身景观带
从2015年3月动工建设,经过两年半的施工,如今望江沥的整治进入收尾阶段。“按市里的要求,今年底前一定要完成整治。”作为施工方的广东省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杨志勇介绍。
河涌整治的关键是要关掉污染源,特别是生活污水。如今望江沥中下游的截污管已经铺设完毕,上游铺设工程仍在进行当中。“工程完工后,可实现生活污水不再直排河内。”杨志勇说,2016年上半年关掉养猪场,解决了一个重大污染源头。
周围居民告诉记者,之前望江沥是一条沟渠,里头的死水与外界并无连通。因此,污染物排到沟里后无法净化,成了当地人避而远之的臭水沟。要解决臭水沟的问题,在关闭污染源的同时,要为河涌引入活水。
杨志勇带着记者来到惠民大道东江的大坝边,眼前是一座小城楼一样的建筑物。“这就是补水泵。”他说,两年前的6月开建,2016年已完工。这个项目每天能给望江沥注入12万立方米的东江水。由于望江沥整体整治尚未全部竣工,目前还没开始引水。
从东江引水泵开始,跨过惠民大道,在原本的一片荒地凿开一条长达1.65公里的引水渠。沿着引水渠一路走来,风景盎然:两边的垂柳迎风扭动,美人蕉、薰衣草和各种叫不出名字的植物铺满了河边。透过引水渠清澈的水,能够看到水底下的水草。
而在望江沥两边,从岸上的绿道到下面的绿植带,再往下的亲水台和围栏,则构筑了一个花园式的好去处。“从引水渠到望江沥,整片都要打造成一个景观带。”杨志勇说。
记者从市水务局的资料看到,望江沥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全长7.15公里,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整治主河道5.5公里。除了新建补水泵站和补水渠,沿河新建截污管道9.4公里,新建2座车行桥和5座人行桥,新建3个景观节点公园。这些项目都已成型,至今年8月底,望江沥整治累计完成投资7.21亿元,占总投资的88.9%(预计实际总投资8.11亿元)。
剩余6条河涌整治年底前全面开工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树立“为民治水”理念,将河涌综合整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实事的重要内容,全力抓好“三个100亿工程”(投入100亿整治市区河涌和城市黑臭水体,投入100亿元整治淡水河、潼湖流域污染,投入100亿元整治县、镇、村河涌污染),全市河涌水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当前,惠州正在加快整治市区15条河涌、约100公里河道,围绕“河畅、路通,水清、岸绿,人悦、景美、惠民”的目标,将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和惠州“四东文化”融入其中,把市区每一条河涌都打造成集防洪排涝、休闲观光、人水和谐于一体的生态长廊、城市景观带。
15条河涌包括江北片区的望江河(沥)、陈塘河、小金河、风门坳河、白石渠5条河涌,江南片区的莲塘布河、冷水坑河、河桥水、金山河、青年河、南东坑水6条河涌,东部片区的新开河、洛塘渠、大湖溪河(沥)和马安河4条河涌。
此前,惠州已经完成金山河、青年河等河涌的综合整治工程,金山河水清岸绿工程还获得2013年“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和2014年度“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为生态惠州一张靓丽城市名片。如今,包括望江沥在内,新开河、大湖溪等7条河涌整治正有序推进,其余6条今年底前全面动工。同时,城市27条黑臭水体整治已完成10条,其余17条正加快推进。
在专题会上,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各级各有关部门务必要主动配合协调,全力以赴推进望江沥、新开河、大湖溪整治工程的建设以及2017年计划动工项目前期工作,确保在建项目尽早完工,计划动工项目尽快动工。
市水务局负责人告诉记者,预计到2019年惠州市可基本完成整治任务。届时市区河涌将呈现“一河一景观、一河一特色”的整治效果,城市人居环境将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惠州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塑造优质的水生态环境优势。
让河涌变成“宜居、宜游”新热点
近几年来,惠州的河涌整治颇有亮点。“我们在整治过程中注重多规融合、注重特色引领、注重源头治理、注重惠民利民、注重城乡统筹‘5个注重’,体现河涌整治的系统性。”市水务局负责人表示。
多规融合方面,打破单纯清疏河道的思维,整合防洪排涝、截污治污、生态景观、道路交通、特色文化和便民利民“六大工程”,将市区河涌整治总体规划与水清岸绿工程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排水规划和治污规划等高度融合,呈现多元治水的共治机制,避免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
源头治理方面,惠州秉承“治水为核心、源头为关键”理念,在做好河涌沿岸截污管道建设、生态补水和水生态修复等工作的同时,重点对汇入河道的污染源进行治理。对河道范围以外的区域,采取建设雨污分流管网、清拆非法畜禽养殖以及加大违法排污巡查打击力度等非工程措施,极大地改善河道的水质。
在这些举措下,惠州的河涌整治取得不小的成效,望江沥能有今天的新面貌,与这些举措的实施有着密切关系。包括望江沥在内,经过整治的河涌改变原来防洪标准低、河道弯曲狭窄、淤塞严重等面貌,提高了河道行洪排涝能力,实现河道畅通、水体流动的效果。而通过沿河截污管网的建设以及采取水库、泵站增强河水流动性的做法,截断污染源头,将“死水”变成“活水”,彻底改变原来水体“脏、乱、差”的面貌。
结合整治工程,新建人行桥、交通桥、机动车道、绿道、人行步道、亲水栈道等道路交通设施,与城市整体交通路网相连,惠州市区还构建城市慢行系统,既方便群众出行,又改善城市交通。
让周边居民欣喜的是,河涌整治后,大大改善周围的居住环境,配套建设的综合性公园等实现市区群众出门有公园的目标。每条整治后的河涌周边都成为“宜居、宜游”的城市新热点,大幅提升群众的归属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