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植物景观配置概念
植物景观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景观配置则是园林景观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是一种艺术。园林景观创作是一种艺术创作过程。
任何领域的艺术创作需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1、用什么来创作?2、以什么方式来创作?3、创作结果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
植物景观配置就是从植物要素特征(颜色、大小、质地、形态等)出发,利用一定的组织编排手法(重复、对比、对称、变化等),将其组合成与自然或人造硬质环境相融,具有一定美感,满足一定功能的整体植物景观画面。这幅画面是随时间与空间动态变换的。需要强调的是:植物景观画面远不是各个要素或部分简单的集合,而是将它们通过一定技巧手法组织起来的有机有序并能表达一定情感或情节的整体。情感或情节是把创作与胡乱堆砌区分开来的最重要的标志。
植物景观配置的概念清楚地表达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植物景观配置以植物元素的颜色、大小、形态、质地等为基本创作要素;
2)植物景观配置通过对基本要素进行重复、对比、对称/非对称,节律,渐变、空间划分,几何形状等等来进行创作;
3)结果要达到一定要求,满足一定的原则:如简单原则、统一与协调原则,平衡原则,重点变化原则,比例与尺度原则,更重要的是满足功能性原则。
2、植物景观配置的基本要素
植物景观配置的基本要素包括但不局限于颜色,大小,形态,线条,质地和比例尺度等。因为这些基本要素的特征,植物被各自区分为个体或归并为类组。这些要素从来就不会彼此独立,而是交互作用成为一个整体。另外,要素特征的表述本身就与创作手法、创作原则要求密不可分。
1)植物颜色
在植物的四大要素特征中,颜色是植物十分重要的标识之一。
有许多专门的理论和工具来描述和解释颜色的功能应用。’调色盘’就是其中比较直观的说明工具(图01)。’调色盘’上红、绿、蓝为三基色,橘红色、黄色与紫色为次等色;次等色是两种基色的混合色,三等色是基色与次色的混合色。’调色盘’上相邻的颜色为补充色,’调色盘’上交叉相对的颜色为对比色。
颜色可以改变真实物体的三维视觉大小,引导人们的视线,增加园林景观深度。亮色调如红、黄、橘红,使物体显得更显眼突出,使物体视觉上趋近。冷色调如绿色、兰色和紫色,让物体视觉上趋远。灰色、黑色与白色属中性色彩,最适宜做亮色调的背景底色。白色则是最富功能性的色调,在不同的环境中表现不同:在全光条件时,灿烂而清新;在光度很低时,则具有神秘感。深色调低沉富有情感,而灰色比较轻松柔和。颜色可以用来引导人们的视线到一个特定区域,冷色调中的亮色调很容易吸引人们的眼球。如果要增加景观深度,可以用质地细致亮色调的物体作黑色和质地粗糙物体的背景。对于暖色调,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使用,色调必须依次平和渐变,例如从红到橘红再到黄色。
在植物景观配置中,颜色配置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问题,除须谨慎考虑色调的特性加以利用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从一个作品整体来说,要获得和谐的颜色配置,首先必须有一个占统治地位的主色调,我们一般称之为底色或背景色。如果没有特别要求,主色调一般是绿色,特殊情况下,淡黄色、白色、灰色乃至黑色也可。背景色即可是立面上的也可是平面上的,平面与立面色彩背景在植物景观的不同发展阶段,重要性略有差异,在新建成的植物景观中,平面背景会相对重要一些,而等植物长大后立面背景会逐渐重要一些。在植物配置的硬质背景中,黄色、白色、灰色乃至黑色比较常见。
背景颜色十分重要,我们即可以利用背景色来保持作品在颜色上的统一性也可以利用背景颜色来影响我们植物的配置效果,比如说,地面用草坪作背景在一定程度上会淡化地面上植物的效果。而用松皮,松针,或沙石做地面背景会突出地面植物的效果,植物的数量还可以适当减少。
②要使作品富有趣味,引人瞩目,色彩的变化是十分重要的,并且这种色彩变化是根据视线景观角度变换需求有序配置的:在前门与过道地方,宜用暖色调,以示欢迎并获得舒适感。而在狭小空间里,为使空间显得大而开阔,宜用冷色调;如果要增加园林景观深度,可以用质地细致亮色调的植物作黑色和质地粗糙的植物的背景;如果要获得宁静安详的空间,不妨多用冷色调;如果需要获得活泼的空间,宜多用暖色调;如果要增加景观幽远中的奇趣,可以冷色调作背景,而点缀少量暖色调花卉。
③颜色的变化有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双重特性。相对来说,时间上的颜色变化比空间上的颜色变化来得有趣。某些空间上的固定颜色模式,比如说色块,其实就跟硬质景观的上漆一样,是僵硬的空间变化,它会丢失掉植物配置本身的意趣。
比如说,植物本身叶、花与干四季的色调变化,与预先设置的空间上的固定颜色变化模式相比,要有趣得多!关于颜色变化,除非是想获得野花组合,否则色调的变化宜点到为止,不宜过多过乱。不过,关于这个问题,时间上的颜色变化模式会弱化很多。
④植物景观配置的颜色一定要与环境背景颜色结合起来统一考虑。由于植物的变化特性,一定要在变化中,搞清楚需要突出的主要色彩。比如说,在黄颜色墙体前面栽植一排腊梅,设计者显然是为了腊梅冬花为主要景点,但墙体背景的黄颜色使得淡黄色的腊梅花趋于隐形。另外,要注意不要让背景的颜色喧宾夺主,从而使得被衬托的颜色不显眼。
⑤与其它特性不一样,颜色最好使用补充色或对比色以获得最佳效果。
⑥更重要的是,不要希望用颜色来作为唯一表达方式,它必须跟其它要素特征一起来表达。
2)植物大小
植物大小即植物三维所占据的大小,是植物要素特征中最直接最现实的空间特征。它直接关系着园林景观空间的占据与划分,也关系到园林景观建造的时效与经济性问题。
植物大小要素是一个具有变化特性的要素。所以植物设计上必须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植物成熟时的大小,二是植物初植时的大小。
植物成熟时的大小是植物配置过程中进行空间效果布局设计的主要依据。我们必须依据植物成熟时的大小处理植物与环境,植物与植物间的空间协调关系。植物成熟时的大小问题其实涉及的是植物品种选择与配置问题。也就是说,在进行植物景观品种设计时,主要依据植物成熟时的大小来确定某个植物是否在大小上满足其景观设计要求。衡量植物大小的参数一般有三个:高度,幅度和干径(如果有的话)。自然情况下,这三个参数之间按照品种不同,有自己的相关比例关系。通常情况下,在植物景观配置设计中,幅度和高度的重要性要比干径大得多。
植物初植时的大小是关系到及时效果要求、经济性及植物本身的特性的设计问题。如果可能的话,植物初植时的大小最好设计成植物成熟时的大小!这样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及时效果的要求。但现实中可操作性不高,而且违背生态性和经济性原则。从美学观点来说,及时效果并非完全由植物的绝对大小来决定,更多地由植物的群体构成,植物间协调性,个体完整性等诸多因素决定。比如说,用特别大的植物与特别小的植物组合在一起通常没有绝对尺寸不大但大小分布比较集中的植物组合来得美观。
植物初植时的大小确定有一些最基本的技巧:①尽量自然完整形状的植株:当现实中由于运输原因植物冠幅尺寸限制在4米左右时,由这个尺寸所反推的植物在自然状态下的植株径阶大小就是初植时大小设计中的上限。②植物群体大小的构成:在确定了初植时的大小的上限后,其他植物的大小尽量不要与这个植物上限差距太大,某种类型的植物(如乔木)处于主导地位时,大小分布尽量集中。③植物间的大小协调对效果非常重要,无论是水平空间还是垂直空间都可用群植和渐变达到这个目的。④增加人体高度左右大小灌木植物的数量能一定程度起到满足及时效果的作用。⑤任何时候,不要企图用减小规格而增加数量的方法来达到及时效果的目的。⑥应用背景和点景加强的方法可以一定程度从美学角度解决及时效果问题。
植物本身的特性对植物大小和应用有一定的影响,比如说植株生长快的,初植规格可适当小些;有些植株生长慢的,规格可以适当大些;甚至将某些生长特别慢的乔木当灌木来用;有时需要的话,可以通过修剪,平茬萌发的方式来控制植物的大小。
3)植物形状与形态
园林景观中所有要素和物体,不管是房屋、结构还是植物都有形状或三维大小,该形状及其相对尺寸及与其他元素的相互关系是园林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
人造物体形状视觉感非常强烈,线条棱角十分分明。而植物形状带有更多柔化效果.植物可以带给园林景观更多自然的形态。事实上,人造物的僵硬可以有意识地使用植物来柔化缓冲。
在园林设计实务中,形状十分重要。当重复使用该形状时,一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