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居住的新命题:将“居住文化”进行到底 |
来源:时代商报
作者:朱琳
日期:2005年9月5日 |
|
|
近几年,住宅郊区化风生水起,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导致住宅郊区化的原因很多,如:喧嚣的大城市与快节奏的现代方式对人性的压抑;人们对悠闲和快乐的健康生活的追求;城市人口急剧膨胀,环境、交通等问题对人们的困扰等等,林林总总。选择住在郊区的人们似乎都有一个共性,希望有好风景,能更亲近自然。
不要以“侵害”为代价
由于购房者对住房观念的改变,使一些以往沉寂已久的郊区房地产业渐入佳境,增长势头强劲。消费者的购买热情激活了郊区房市,而郊区房市的活跃更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力,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格局。近年,一些开发商为了迎合现代人“住宅郊区化”这一居住诉求,更是加大了对郊区的开发力度。
然而,当我们迫切地想“拥抱自然”的同时,我们给这一方土地、给自然又带来了什么呢?其中是否存在着随心所欲的占据、能源的浪费……以及对自然的侵害呢?而这种以对环境的破坏,对土地和能源的过度耗费为交换的“郊区化”,难道真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吗?
如今,当我们为工业文明的发展高呼欣喜的同时,又不免有几许哀伤。因为当一些原生态的东西进入到工业化流程中,便会失去它的“本色”。就像今天,当人们在为自己建立理想家园的同时,从某种程度上却是对大自然的一种破坏,甚至有时会感觉到既便是漫步于红花绿树间,但其实自己离清风明月、离自然已经很远了。
有人说郊区化是一种逃离的努力,是现代文明使这种努力成为现实。然而如果这种逃离是以“破坏”和“失去”为代价,那么,如果有一天现在的城郊被人们改造后又如同今天的都市一样喧扰,一样没有清新的空气,到那时我们还能逃到哪呢?或许只能是默默承受。
人性的探索
当人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享受愈加完善的环境时,又不免希望能够在这看似独立的“家”中寻找一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心灵上的慰藉。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尚社区、公寓、别墅等名目众多的房地产项目在满足消费者居住需求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很长一段时期内,消费者在选择房子的时候更多地强调建筑本身,强调环境,开发商也不遗余力,配合有加,各种主题社区,居住理念层出不穷。但当人们所追求的景观、配套、服务等居住梦想终于实现的时候,很多人心理上却仍然感觉生活好像还不是那么完整,甚至有些怀念当初住在胡同、里弄里时那种虽然有点杂乱、牵绊但邻里之间相熟相知、知根知底的感觉了。可见,人们在注重物质形态本身的同时更加关注心灵的沟通与体验。
将“文化”进行到底
住得大,住得贵,不等于住得有文化。如今,房地产业开发和消费日益体现了人们对居住文化的追求。
有关专家认为,由于对文化存在着多种理解,对居住文化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进行把握。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可以把居住文化定义为人类关于居住的价值、风俗、规范、观念与符号的总体;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经济工作者往往把文化与一定的经济行为联系起来,因此也把居住文化视作满足人在居住方面的需要而对住宅所进行的加工与创新,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增加房地产商品的价值含量,包括住宅的使用价值与经济价值。现代居住文化是伴随着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现代居住文化的概念,既包含着上述居住文化的一般内涵,也要在传统居住文化的基础上得以进一步发展,从而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现代居住文化是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从现代人在居住上的各方面需求出发,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等多种因素,在住宅的设计、构造及住宅人文及生态环境的营造管理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所进行的有意识的创造,从而能从物质和精神上普遍地满足现代社会中广大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居住要求。
然而,在我们高举文化大旗的同时,应该意识到文化并非只是一个口号,它需要具体的内容来支撑。同时,人类居住文化的本质内涵在于世代不绝、持续不断地创造和发展,从而把居住文化不停地推向一个又一个更高的层次,将“居住文化”进行到底。 |
|
|
|
|
|
(编辑:夏腊梅)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