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意栖居 |
来源:中国建筑艺术网
作者:王明贤
日期:2005年9月5日 |
|
|
(一)
今年夏天在世界建筑师大会展场亮相的“中国青年建筑师实验作品”展览中,朱文一的《绿野·里弄》引起中外建筑师的关注。这个住宅设计方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对话,将传统与未来有机地交织在一起。方案表达了人们对未来居住的理想,曾经在上海住宅设计国际竞赛中获得金奖。从这个方案可以看出我国居住区规划设计正在发展变化。
回想当年,住宅设计躲在被人们遗忘的角落里,城市住宅南北雷同,居住区几乎没有一点个性,甚至连小学生回家都找不到家门。十几年来,从规划师建筑师到普通百姓,对此极为不满。经过规划师、建筑师的努力,他们在改善住宅使用功能、提高环境艺术质量上作了很多尝试,居住区千篇一律的状况正在改变,一些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的居住环境正走向我们。
有位艺术批评家说过:“艺术最深刻的变革之一,就是它不再是艺术家‘沙龙’中的宠物。而最广泛与人民接触的莫过于环境艺术,大到一个城市的规划和建筑,小到住宅里一个花瓶的摆设,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性情和思想。”这里指出了环境艺术与艺术变革的关系。许多专家认为环境艺术是大众化的艺术,不能只限于少量高层次的场所,例如大型广场之类,环境艺术应该深入到人们生活的一切场所中去。环境艺术是生活的艺术,不是纪念性艺术,也不是博物馆艺术,这是它的一个重要的特点。而居住区环境艺术正是生活的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比任何一种博物馆的架上艺术更代表时代文化的总体特征和水平。居住区环境艺术的崛起也说明了现代艺术的发展动向。
(二)
中国现代住宅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50年代初期,我国有些大城市借鉴了西方邻里单位的规划手法建设了一部分居住区,上海曹杨新村和北京复兴门外“复外邻里”等就是代表作。1953年,受苏联城市规划界的影响,我国采用了“街坊”的居住规划模式,北京棉纺厂、长春第一汽车厂的生活区采取的即是苏联街坊的形式。1956年以后,苏联规划界在较为宽松的条件下探讨了居住小区的模式,重视满足居民对生活的多方面需求。50年代后期,我国城市开始以居住小区取代街坊,北京和平里小区、上海蕃瓜弄等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住宅专家白德懋认为:小区规划的理论一经传入我国即被广泛地采用,而且通过我们规划师和建筑师的努力,使其逐步地具有社会主义中国的特色。这是因为新型的社会结构代替了封建大家庭,强调集体生活,要求为居民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需要寻找一种较为开放的居住形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住宅建设春潮涌动,居住区环境艺术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80年代中期,左肖思设计的深圳碧波花园蝶形住宅,楼宇之间组成方整的庭院,体型高低错落有致,打破条形住宅单调呆板的局面。此后,左肖思又设计了深圳华侨城“芳华苑”多层住宅,位于深南大道以北的山坡台地上,面对旅游景区,远眺深圳湾海面,风光迷人。这两个设计对中国居住区环境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
90年代居住区现代环境艺术探索较为成功的有上海三林苑小区、北京恩济里小区、成都上河城。上海三林苑小区(王仲谷主持设计)位于浦东新区南端,设计人运用现代城市设计思想,探索了上海居住区的新特点,住宅群体的组合和单体设计都颇有特色,空间组合灵活,色彩简洁,洋溢着现代生活气息。小区中心花园是空气清新的“绿肺”,又是小区共享的公共“客厅”,提高了居住环境的品格。
(三)
居住区,特别是有历史感的城市的居住区,必然要考虑与传统的关系问题。
北京旧城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杰作,但是现代城市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四合院住宅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单调的行列式住宅楼和高塔住宅楼,打破了城市原有肌理,破坏了北京的整体空间。吴良镛先生主持设计的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工程,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院落住宅模式,通过保留原有树木并依此形成庭院空间;一方面适应现代生活,满足住户的私密性,又具有庭院邻里的社会性一面,更接近居民的现实生活,从依据旧城肌理格局的“有机更新”,谋求逐步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建立新的“有机秩序”。就建筑学术的理解可以认为菊儿胡同新四合院有“文化内涵”,或有所谓“建筑意”,抓到了具有中国情趣的居住环境艺术特色。该设计获联合国人居金奖。
北京危旧房改造的另一试点是小后仓危房改造工程,设计主持人黄汇。小后仓是北京临近西直门城根的一条老胡同,在小后仓建筑设计中,设计者精心勾划了北京老城住宅所特有的山墙轮廓线和屋顶曲线;北京传统的卷棚屋顶的曲线渗透北京人特有的朴素的、很“土”的“北京味儿”,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
苏州桐芳桐住宅小区(苏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创造了一个让人回忆的新环境。小区北有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狮子林,南临繁华的苏州观前商业中心,故将小区的性质确定为“位于风景旅游点和地区商业中心的居住街坊”。在规划上,采用了“围城式”结构布局和传统的路巷系统格局,空间层次丰富有序,组团布置和谐得体;住宅设计方面,分为庭园式和单元式两种类型,庭园式住宅中分独立式庭园与并联式庭园住宅,色彩上吸取了民居传统色彩粉墙黛瓦的特点,表现了地方特色。
菊儿胡同试验等是中国居住文化的重要探索,它们的建成实质上是对全盘西化的建筑体系的挑战。然而,住宅以现代功能为出发点,还是更多地考虑传统形式呢?作为已经习惯了现代住宅的人们,对这类试验能有多大的兴趣?另外,对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学习,也不一定局限在外表看得见的形式上。看来,住宅设计的试验应当更为多样。人居环境包括自然界、人、社会、建筑物和联系网络五个元素,只有以系统观点分析,才能探索其内在实质。而关心人,是最根本的一条。中国的居住区设计应当从社会、文化、生态、技术各种角度去研究,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居住区。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到海德格尔很欣赏的诗哲荷尔德林的诗句:“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
|
|
|
|
|
(编辑:夏腊梅)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