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江西省今年三季连旱及长江中上游来水偏少,入冬以来鄱阳湖遭遇严重旱情,部分水文站监测点水位突破历史最低值。水少了,湖面区域减小了,候鸟的栖息环境是否受到影响?千里迢迢而来的候鸟“生活质量”是否下降?带着这些疑问,半个月来,记者两入湖区探个究竟。
遭遇严重旱情,鄱阳湖水位持续走低
12月23日,尽管下了几天冬雨,但鄱阳湖都昌站水位只有8.24米,依然低于历史最低水位。根据月初水文部门的统计,鄱阳湖水域面积只有50多平方公里。江西省今年遭遇夏秋冬三季连旱,赣江、抚河、修河流域平均降雨量比多年同期均值偏少90%以上,从而直接导致鄱阳湖的主要水源——赣江、抚河、修河等五大河流水量锐减。另外,由于长江来水减少,鄱阳湖下游江道水位变低,湖水少了江水的顶托而顺流直泄,致使湖水水位相应变低。
干旱对大湖池未产生影响,越冬候鸟比去年还多
冬天的鄱阳湖是候鸟的天堂。湖水水位降低,湖域面积缩小,是否会对这些“精灵”的生活造成影响?
“干旱对大湖池基本没有影响,今年前来越冬的候鸟有八九万只,不比去年少。”大湖池保护站副站长易武生解释说,“绝大多数候鸟所需的觅食环境并不是汪洋一片,而是60至80厘米的浅水位,大湖池有自己的水坝和水闸,在丰水期退水时我们已关闸蓄水,视雨情水情科学调控水位,使鸟儿们有最好的觅食环境。”
都昌县水域占鄱阳湖面积的三分之一,是候鸟主要的栖息地之一。12月19日,记者坐船在该水域行进了20多公里,沿途都有大批鸟群在快乐觅食、自由翱翔。都昌县野保站站长曹达桑说,今冬的旱情使候鸟的栖息环境受到一定影响,但由于湖域宽广,一片草洲干裂了,水位降低,湖底会形成新的草洲,给候鸟提供新的觅食场所。总体而言,干旱并没给候鸟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今年都昌水域越冬的候鸟比去年还要多”。记者所见到的情形也印证了曹达桑的话。
多方采取措施维护湖内生态系统,为候鸟营造一个稳定的生存环境
鄱阳湖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影说,鄱阳湖的干旱存在周期性,相关研究表明,鄱阳湖每10年就有一个“干湿”周期变化,自2000年以来,鄱阳湖连续几年出现旱情,已进入干旱期。
“虽然短期看干旱对候鸟的影响不大,但如果干旱年份持续时间长,则对我们的保护工作是个新的挑战。”鄱阳湖国家级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徐向荣说,“干旱使鸟的栖息地相对集中,长期在一个地方觅食对水里的动植物生态系统破坏很大,同时,大量的鸟聚集在一地,也不利于疫情的防控。”
“研究鄱阳湖的干旱影响应该着眼于其整个生态系统。”江西省生态学会秘书长戴年华认为,“比如丰水期时间的减少、草洲的过早裸露,使许多鱼的产卵场地遭到破坏,水草的生长环境受到影响,甚至一些旱生植物也入侵草洲。因此,从长远看,旱情将对鄱阳湖的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事实上,针对旱情背景下的候鸟保护新课题,江西省有关方面一直都在努力。为给鱼儿提供更多的繁衍场所,江西省渔政部门在湖区投放了大量人工鱼巢、鱼苗。江西省政府拨款1000万元用于鄱阳湖核心保护区的保护。在这笔资金的支持下,鄱阳湖国家级保护区管理局在取得了大池湖、沙湖的控湖权后,又着手将周边常湖池、珠市湖、梅西湖、中湖池等五个湖的湖权租下来。通过科学控水,这些湖在干旱的条件下依旧能保持适当的水位给候鸟提供觅食场所,减轻了大池湖、沙湖的生态压力,7个湖轮休实现“休养生息”。
“显然仅靠几种简单的制度还不能应对复杂的现实问题。”公共管理学博士、南昌大学副教授刘圣中认为,“必须有一种更加细致和更加精确的新模式来调控公共资源的管理。这一模式要充分适应总体生态系统的需要,综合掌握鄱阳湖的承载力、渔民的生存状态,结合整个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并将利益相关方整合到一起,共同协商制定合理的政策来引导鄱阳湖及栖息于此的候鸟的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