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西汉时期,罗布泊地区有一个楼兰国,它的城郭--楼兰城,曾经是古丝道上重要的交通枢纽。但是这样一座公元前后活跃了几个世纪的城市,到公元四世纪后竟然完全消失于历史记载,沦于荒漠中。在沙漠深处,还有一片方圆20公里的古城遗址,紧邻干涸的尼雅河床。据说考古工作者发现它时,覆沙已经褪去,露出了真迹:街道整齐,屋宇完好,树木环绕的涝坝痕迹清晰可见。屋内各种农具,甚至储粮的瓮、罐内还有籽实。好象突然降临的灾难,使人们还来不及搬运和逃生,便被湮没了。科学工作者先后提出了沙漠南侵说、异族入侵说、丝路改道说、土地盐碱化说、河流改道说和气候变迁说等见解,但究竟是何原因,还有待探讨。
在戈壁大漠中沉睡了1500年的楼兰,留给人们太多未解之谜:曾经繁华一时的楼兰为什么会变成这般模样?楼兰文明是如何失落的呢?创造了楼兰文明的楼兰居民又是怎样一群人?
……楼兰藏着多少秘密楼兰地区考古又有了突破:首次发现带有长墓道的洞室墓和壁画墓。
这是新疆文物局组成的考古队在罗布泊的楼兰遗址区的一座古墓中发现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这支考古队的队长张玉忠日前透露了这一消息。

这座古墓葬位于若羌县铁干里克东约320公里处,墓葬位于一个长约76米,宽约30米,高约20米的台地南端。壁画墓为带墓道的洞室墓,墓道长10米,前窄后宽,在墓道底端生土台地中挖掘洞室,墓室为前后室,前室东西长4米,南北宽3.5米,高1.7米,似为平顶,后室稍小,也为平顶,前后室四壁上均有壁画,壁画绘在厚约半厘米的草泥墙上。前室墓门右侧绘制了一个盘腿而坐的侧身人像,对面是一个跪着的供养人。门右侧绘了一只独角兽(似牛),东侧墙壁绘有6个人物形象,有的留长须,或持碗或一手指着什么,有男有女,从华丽的服饰上看,应该是墓主人生活的写照,西壁是一白一红两峰骆驼相咬的图案,北壁门右侧站立一人,左侧绘了一匹前蹄登空、后蹄登地的马,马的对面似乎也绘制了一个人,但已看不清了。
“带有长墓道的洞室墓和壁画墓在楼兰地区是首次发现。”张玉忠介绍说。从这次发现的墓葬和文物的基本特征分析,这些墓葬的年代大致应在公元3-4世纪,从墓葬形制、壁画内容和出土器物推测,墓葬应是鄯善王国时期属王附城一个贵族家庭的合葬墓。
神秘的楼兰从来就不缺乏关注的目光,她被重新发现的100多年里,有关楼兰的每一个发现都会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和关注,围绕着楼兰的每一次讨论都会挑起人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时至今日,沉落荒漠深处的楼兰依然蒙着神秘的面纱。
曾是丝绸古道上必经之地的楼兰在2000多年前盛极一时,在那时东来西往的商队远远望见楼兰城上飘扬的旗帜便像看到了可口的食物、芳香的美酒和繁华的街市,楼兰从人们的视野和古代史籍中,一直消失了1500年,直到斯文·赫定的脚步唤醒来楼兰的千年沉梦——1900年,斯文·赫定在罗布泊西岸发现了被风沙半埋的古城,发掘出大批汉文木简残纸,经研读,确认此处即为史籍上多次提到的楼兰国遗址。
此后,许多中外人士纷纷来到这里,楼兰的面纱被一点点揭开。1979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了古墓沟墓地,其发掘成果将楼兰文明推进到3800年前的青铜器时代;1980年,考古学家在罗布泊铁板河发现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楼兰美女”轰动世界;1995年-1996年新疆考古所发掘的楼兰西北的营盘墓地被认为是罗布泊地区100年来发掘面积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一处墓地。该考古发掘项目1997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在这片近10万平方公里的荒漠戈壁上,遗迹星罗棋布,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楼兰古城、罗布泊南古城遗址、米兰遗址、孔雀河烽燧群等,还有楼兰墓葬、营盘古城及墓葬、小河墓葬等,其中小河墓葬位于罗布泊西部、孔雀河支流的小河流域,已发现8处墓地和1处烽燧遗址,最重要的是小河5号墓地,它是目前新疆境内发现规模大、形制非常特殊的古代墓葬。而还有许多遗迹淹没在大漠风沙中,它们中都隐藏着楼兰的诸多秘密。
在戈壁大漠中沉睡了1500年的楼兰,留给人们太多未解之谜:曾经繁华一时的楼兰为什么会变成这般模样?楼兰文明是如何失落的呢?创造了楼兰文明的楼兰居民又是怎样一群人?……而每一次考古发现都将可能揭开这些谜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