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来源:前郭县信息网
日期:2005年9月8日 |
|
|

在吉林省西北部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有一处美丽、神奇的草原湿地。它,就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查干湖自然保护区。
查干湖自然保护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以查干湖水域为主体,以湖泊湿地和沼泽湿地为主要特征,以自然生态和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保护区内有查干湖、青山头、塔虎城和满蒙文石碑等多处历史文化遗址和生态旅游景点。
查干湖,又名查干淖尔,是吉林省最大的内陆湖泊。它南北长37公里,东西宽17公里,水域总面积420平方公里。辖查干泡、辛甸泡、新庙泡、库里泡四个自然水体。平均水深2.5米,总蓄水量7亿立方米。区内环境优美,景色秀丽,是吉林省著名的渔业生产基地和天然的旅游胜地。
查干湖古称“大水泊”,宛如一面闪光的镜子镶嵌在绿野平畴的大草原上。湖区自然资源丰富,除了盛产鲤鱼、鲢鱼、鲫鱼等15科68种鱼类和虾类、芦苇、珍珠等水产资源外,在水草肥美的湿地上,还栖息着野鸡、野鸭、灰鸥、鹭鸶、天鹅、丹顶鹤等珍贵禽鸟80多种;同时,又是一个天然植物园,有野生植物2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149种。
湖区附近江河泡沼星罗棋布,气候宜人,风光如画。辽代自圣宗起,直至天祚皇帝,每年都千里迢迢地从上京临潢府出发,带领群臣及皇后、嫔妃们到这里巡幸、春猎。于春寒料峭之时,凿冰取鱼,举行“头鱼宴”。于春风吹绿草原,雁鸣鹅叫之际,放鹰捕捉天鹅,举行“头鹅宴”。君臣狂饮,饮酒作乐。并举行大型祭祀活动。
元代至清初时期,查干湖区为蒙古族的游牧之所。在“封禁”政策的约束下,成为封建王公的“放生”之地。
湖东岸连绵起伏的山岗叫“青山头”。它犹如一扇锦绣玉翠的彩屏,遮掩护卫着神秘的查干湖。
青山头是古猿人遗址。早在4000多年前,东北的先民们就曾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在得天独厚的优美自然环境中,从事着追獐逐鹿、捕鱼捞虾、采集野果等生产劳动。用原始的生产手段和工具,顽强地开拓着人类的生活之路,创造着原始和古代的文明。
山水相依的地理环境,风和日丽的气候条件,造就了查干湖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色。由于这里是天然的渔猎之乡,并占据着特殊重要的地理位置,因此,历史上也是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贵族争雄较斗之地和大清顺治皇帝钦选的风水宝地。
查干湖这块碧绿的明珠,也引起了外国人的注目,伪满洲国时期,日本学者冈本正一曾亲赴查干湖进行过考察,在其著作《满支的水产事情》一书中,曾对查干湖进行过详细的描述。近年来,日本某县环境生活部访华团又先后两次来保护区进行考察,对这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表示了极大的兴趣。
由于查干湖水生植被丰富,有多种漂浮植物、浮水根植物、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及大量的藻类,为鱼类的繁育生长提供了丰富的食物。1960年,最高年产鱼量6000吨,产苇3万多吨。
然而,1962年以后,查干湖的主要水源——北部霍林河上游,先后建起了四座大水库。由于层层蓄水,致使人湖水量逐年减少。最后,随着气候条件的干旱,水流完全中断。1972年时,水面缩小到50平方公里。到1974年,湖水近于干枯,盐碱片片泛起,禽兽基本绝迹。并殃及到了周围的大面积草原和农田。
1976年,县领导从国计民生的长远利益出发,高瞻远瞩,果断地做出了“引松人湖”的重要决策。先后历时8年,经历三个时期,耗资5000多万元,终于于1984年开凿出了一条长53.8公里,宽50米的草原运河——“引松”渠,使滔滔的第二松花江水源源不断地流入了查干湖。
查干湖的复活,大大改变了这里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由于“引松”的主干渠与纵横交错的大小引泄支渠连接成网,不但使查干湖焕发了青春,也揭开了前郭尔罗斯养鱼、养苇、水田开发和旅游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恢复生机后的查干湖,湖水澄碧,波光涟滟,水天一色,汪洋无垠。以其浩瀚粗犷的自然景色,恬静质朴的神姿吸引着众多国内外的游人,成为前郭尔罗斯的一个重要生态旅游胜地。
查干湖自然保护区根据自身的特点、地理位置和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依次划分为核心区、实验区和缓冲区。核心区设在查干湖中的辛甸泡,这里有大片的芦苇沼泽地。是鸟类良好的栖息繁衍场所,禁止一切人为的活动;实验区包括库里泡、新庙泡、菱角泡和夹心岛以南的水面。这里可进行人工捕鱼和从事旅游活动;缓冲区设在夹心岛以北至辛甸泡之间的过渡地带。
春天的查干湖显得格外辽阔。复绿中的春草染碧了湖岸,绽开的花枝倒映在湖水中。渔帆点点,碧水扬波,水鸟纷飞,烟霞起落。
湖区的夏季满目浓绿,绿的山,绿的水,连吹在脸上的风都带着绿的湿润。湖面上盛开的莲花,肥大的莲叶遮一顷碧绿。一颗颗菱角挂着水珠在阳光下闪闪烁烁,相映成趣。这“绿色世界”所组成的自然环境,使人神往,令人陶醉。
查干湖的芦苇更是游人流连的绿色迷宫。在号称八百里瀚海的松嫩平原上,漠漠大湖被连天接地的芦苇包围着,沿湖洋洋洒洒,浩浩漫漫,铺天盖地,一望无际。这大面积的芦苇沼泽,为查干湖构造出一座天然的水上公园,也为栖息和繁殖在这里的水鸟提供了隐蔽的场所。当你遥着小船进入芦苇深处时,可以听到鸭雁私语,百鸟啾鸣,呼朋唤伴,亲昵传情。
保护区内的明水、沼泽、芦苇、草滩等湿地资源,为水鸟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众多的浮游生物和鱼类,是水禽良好的饵料。查干湖中的鸟岛,人称“雁鸭岛”,碧水四环,灌木丛生。由于受人为的干扰较小,每年春夏从南方飞来的各种禽鸟,使这里成为鸟的世界。鹰飞鹤舞,珍禽荟萃。它们在这里鲜活自在地生活着,孵卵其间,鸟蛋、雏鸟比比皆是。其数量之多,密度之大,为北方所罕见。
查干湖最迷人的时节,是渔汛到来的时候,只见上百只渔船扯起片片白帆,驾晨风,披霞光,解缆出航。渔歌在船头荡漾,水鸟围着渔船纷飞,使辽阔浩淼的湖面呈现出勃勃生机,充满了诗情画意。
秋天的查干湖,湛蓝的天空格外晴朗。蓝天之下,湖水显得更加清澈透明。此时乘船在湖中漫游,你会嗅到一股股水草的幽香。深深地吸上几口,会把你的五脏六腑都涤荡洁净。
冬日的查干湖银装素裹,现出一副冰雪世界的姿容。极目望去,冰封的查干湖犹如一块巨大的碧玉,横卧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里。
“冬捕”,是查干湖最壮观的场景。当气温降到零下30多度的时候,偌大的冰面上弥漫着浓浓的寒雾。渔民们凿冰的“咚咚”声,赶马车的吆喝声,渔把头的号子声,神秘地在北方的雪野中飘荡。使寂静的雪野充满了极其诱人的魅力。
当2000多米长的大网下到水里后,拖网的马轮开始转动,马和人的嘴、胡子、眉毛上都挂着洁白的冰霜,拼命地围着轮杠转。一网出来,竟能打出几十万斤鲜鱼,堆在冰面上,简直像小山一样。
中国北方神秘的冬捕造就了灿烂的渔猎文化。当吉林电视台在前郭尔罗斯拍摄的《查干湖冬捕》的电视片于2000年在波兰召开的“国际民族电视节”上播放时,竟引起了轰动效应。查干湖冬捕的壮丽景象使生活在欧洲的人们惊呆了,他们从来没见过这样奇特、美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从未见过冰下出了这么多的大鱼,也从未见过这样激励人心的捕鱼场面。因此,感到无比的新奇和激动!一致同意,让此片荣登“金榜”。
片中所反映出的正是查干湖人保护自然、亲近自然,将自己融人自然和大自然给予他们丰厚回报的情景。
查干湖的鱼由于是在天然状态下生长的,无人工投饵,无任何污染,经有关专家对查干湖的水质、大气、泥土及自然环境的严格检测,农业部食品质量监测中心的严格检查,其鳙鱼(胖头鱼)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批准为“绿色食品”。
近年来,为了加快旅游事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颁布实施了《查干湖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按照“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聘请北京大学的专家组制定了《查干湖自然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地开发建设了湖区内的湖标、妙因寺、查干淖尔敖包、鸿鹄楼、雕塑群、蒙古族民俗村、郭尔罗斯博物馆等项目。
妙因寺是一座气势恢宏的藏式喇嘛庙宇。座落在绿荫铺地的查干湖东岸的向阳坡地上,依山傍水,幽静肃穆。在妙因寺的寺前,设置宽阔的广场。按照传统的习俗,每逢重要节日,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俗称“跳鬼”的查玛舞会。
敖包,是蒙古族人祭祀山神和路神的地方。在每年夏季水草丰美的六七月间,要在这里举行祭祀敖包的活动。祭祀之前,他们先在敖包的四周挂起彩色的经幡小旗,插上柳枝,装饰一新。然后由喇嘛们点火焚香,敲锣打鼓,跪拜诵经。之后,带领众人从左至右,绕敖包行走三周,祈神降福,保佑风调雨顺,农牧丰收。仪式结束后,到预先安排好的地方去吃大锅肉粥和举行摔跤、赛马、射箭等游艺活动。
“鸿鹄楼”建筑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