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日期:2008年1月4日 |
|
|

草海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草海丰富的生物资源。草海因湖水较浅,水质良好,透明度大,且湖底又多为淤泥底质,因而水生高等植物种类繁多,各类水生植物几乎布满湖区,水草覆盖度达80%以上。水生高等植物计有20科、26属、37种。
鸟类是草海极为重要的动物资源。全区计有鸟类179种,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I级保护鸟类有黑颈鹤、白头鹤、白鹳、黑鹳、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等7种;II级保护鸟类有灰鹤、白琵鹭等20种。此外,还有50余种为"中日保护候鸟协定"中规定保护的鸟类。黑颈鹤是我国特有的珍贵稀有动物,每年到草海越冬的多达500只左右。在草海越冬的黑颈鹤、灰鹤、斑头雁、赤颈鸭、红头潜鸭、白骨顶等构成了草海候鸟的优势种群,鸟类总数达10万只以上
草海自然保护我建立以来,国家环保局和贵州省人民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先后投资400多万元,用于草原的保护和建设。已修建有管理处综合办公大楼、草海宾馆、阳关山管理站、1500m人工河道、管理处码头和阳关山码头等基础设施,使保护区的基本建设初具规模。并先后建立了管理站、标本室、陈列室、分析化验室等管理保护设施。
管理处把本底资源调查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多次邀请省内外专家、大专院校、省环境科学研究所、国际鹤类基金会等有关单位一道工作,并多次考察临近草海的滇东北湿地,对其生态环境,对鹤类、雁鸭等湿地鸟类进行调查、监测、评估。为保护区的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对保护区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的科研工作。"草海鹤病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黑颈鹤食性研究"、"黑颈鹤越冬行为研究"、"黑颈鹤无线电追踪"等居国内和世界领先水平,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了草海保护区的总体规划。
管理处把宣传列为日常工作之一,经常深入村寨、集镇、学校进行自然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利用电影、电视、录像、幻灯、标语、展厅等多种形式,向公众宣传国家《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知识,使公众环境意识得到提高,自觉地加入到保护草海、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列。
草海是最先使用农民环保员的自然保护区,把保护区划为若干片区,每个片区内在当地选择一位有一定威信、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工作认真负责的农民为环保员,进行培训后开展工作。他们在片区内贯彻国家有关自然保护的法律,开展公众环境教育,保护湿地及候鸟的安全,对主要鸟类的计数及迁飞规律调查等,并定期到管理处汇报工作。十多年,环保员们以草海为家,晨昏巡逻,为草海的自然保护立下了功勋。
为帮助农户转产脱贫,缓解自然保护与农户生活之间的矛盾,减轻对草海湿地的压力,促进自然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贵州省环保局、草海管理处、国际鹤类基金会、国际渐进组织共同签署了该项目的合作协议,村寨发展项目包括:"渐进项目"和"村寨信用基金"两个项目。
村塞发展项目,在草海保护区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管理寻找到了新的途径。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计算机化的以地理空间数据为中心和基础的信息系统,用于加强保护区的管理十分必要,草海在国际鹤类基金会的援助下,已完成了人员培训;水文、植被、土壤等基础资料的收集,并成功地运用于草海的总体规划,受到专家们的好评,并准备向其它自然保护区推广。
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和有效管理,草海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日趋好转,草海水面及湿地生态系统得到的有效保护,水生植物、鱼类、浮游动植物等生物资源逐渐增多,每年到保护区越冬的候鸟多达十余万只,草海自然保护区呈现一派勃勃生机,是理想的湿地观鸟区。
十多年来,草海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过不断的努力,草海保护区必将顺应世界自然保护的趋势,健康、正常地向前发展,对存在的问题,管理处和贵州省环保局正着手近期解决,保护好湿地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之真正成为贵州高原上的一颗明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