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来源:中国民族博物馆
日期:2006年8月4日 |
|
|
傈僳族,现有人口57.4万.傈僳族主要聚居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其余部分分布在云南丽江、迪庆、大理、楚雄及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地。
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
过去傈僳族信奉多神,崇拜自然,还有图腾崇拜的残余。19世纪中叶后,基督教和天主教传入傈僳族地区。
傈僳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自然历,他们把一年分成开花月、鸟叫月、烧山火月、采集月、收获月、煮酒月、狩猎月、过年月和盖房月等十个季月。
傈僳族称最早见于唐代,唐朝时被认为是“蛮”的一部分。傈僳族和彝族、纳西族在族源上关系密切。8世纪时他们的先民居住于金沙江畔。
傈僳族住房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木结构,用长约一二丈的木料垒成,上覆木板,形似木匣,内地傈僳族大都居住这种房屋;另一种为竹木结构,先在斜坡上竖立二三十根木桩,顶盖茅草或木板,屋中央置一大火塘,因这种房子下面有很多木桩,故被称为“千脚落地屋”,流行于怒江傈僳族地区。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美丽大方,上穿短衣,下着长裙,头饰红白料珠,胸前佩彩色料珠项圈。傈僳族妇女的裙子是用上百片的各色布料经过精心剪裁缝制而成的,因此被称作“百花裙”。男子一般着短衫,裤长过膝,有的以青布包头,左腰佩砍刀,右腰挂箭袋。
傈僳族的主食是玉米、荞麦。傈僳族人认为动物苦胆是一种良药,也是一种调味品,因此总把胆汁掺入酒中饮用,在煮肉时则把苦胆放入锅中一块煮,用来去腥开胃。
傈僳族少女到了十三四岁,家人要为她举行穿裙礼的仪式,以此承认其已步入成年期,获得了社交权。仪式要选择吉日举行,由家中辈分最高的老妇人主持,女孩首先向家中长辈行礼,然后母亲将自己亲手纺织的麻布长裙为女儿穿上,同时高声吟唱:"女儿啊,今天是你自由的日子,你长大了,你像一只小鸟可以飞了。"举行穿裙礼仪后的姑娘,可以佩戴头饰、耳环,享有较大的社交自由。
傈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傈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傈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
过去,傈僳族地区与外界被峡谷和江河阻隔,溜索成了江河峡谷间主要的交通工具。如今,怒江上已有了永久性大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