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时主祭昭灵广济龙王的白龙潭已经封山三年,直到去年秋天才重新开始接待游客。图为层林掩映中的五龙祠。

秋虫也枯黄


当地山民和骑行前来的外国游客。

山上有祠有庙,常有附近村民手持红布上山祈福

《饲养蜜蜂过冬》———西尔维亚·普拉斯也来过密云
白龙潭的山林没有太多人工雕琢的痕迹,景区内也没有太多商业网点,买几瓶啤酒也需要下山去小超市购买。最好的消磨方式,就是静静呼吸其间的空气,静静地看着山间的红叶。
青山质朴红叶多情
去密云的山里,最好是遇上一个晴天。进山的路上,路边的黄栌,火炬树都已经红得招摇,在清澈的天空下闪烁着红彤彤的光泽。白龙潭并不算大,南山与北山之间,夹着一条河,潭水从此经过,山上遍是橡树、黄栌、五角枫、火炬和上了岁数的侧柏红松,10月底山里的风才催红了远山的一角,要等到11月中旬才能见到层林尽染的壮阔。景区的工作人员张洪亮说,山上最美丽的要算黄栌,红得耀眼,明晃晃的红色在秋风里显得轻佻。
白龙潭的山上满是百年的古树,若是远观,叶片在阳光下闪烁,寂静中有一种甜美的味道。在半山腰,还有一片山楂树,熟透的山楂零落得满地都是,不免想起一本畅销的爱情小说《山楂树之恋》,在山楂树下的爱恋,似乎也像山楂的滋味:有些酸甜,有些凉。
白龙潭有一座万福山,拾级而上,但凡有石头的地方,都刻着“福”字,最大的一个“福”占地100平米。我们用时29分钟,登上了顶峰的白龙塔。这是一个消防瞭望塔,平时大门紧闭。高处可以看山,可以远眺不远处的密云水库,据说要是夏季来,水库水面庞大,而今看水库更像是山间的海子。山风吹过,空旷之外的舒适,随着太阳的照射,慢慢在身体上升腾。
祠、寺与行宫的往事
民间有各种关于白龙潭的传说,但是史实确凿的是,这里的确是清朝祭祀龙神的所在。据当地人介绍,直到解放初期,每年春天三月三,这里还会举行盛大的仪式,再后来,这项民间仪式以“反封建”的名义化解了。
而今的白龙潭,只留下康有为的墨宝“飞圣境,则灵潭”,潭水在深秋早已不见。而潭水旁边的五龙祠保存完整,这座建造在一块大石头上的龙王庙里供奉着五个龙王。里面有两个修行的道士,其中一位姓乔,山东人,60多岁,腿脚不甚灵便,打扮颇有仙风。乔道士说,他来此地两年了,山里很安静。他花了一万多块钱买了一头骆驼,养在五龙祠旁,试图以骆驼招揽点游客拍照,收取点散碎银两。平时骆驼温顺,自己上山觅食,乔道士会使用拍照手机随手拍照。
与五龙祠相隔不远的是一处寺庙,名曰龙泉寺。寺庙不大,香火倒还算旺盛,庙门口有当地村民兜售香火以及鲜花椒之类的山货。寺庙院子里有四棵几百年的侧柏,很有些看头。
这里还是清朝时的行宫所在。据记载,清朝在密云曾经有五处行宫,此处是面积最小的一座,只有殿宇十八间。然而其他几处在修建密云水库时已经淹没水底,白龙潭行宫遗址是密云境内唯一得到保存的,紧锁的大门更是让人不由地想象。
村落———泉水的源头
白龙潭的工作人员说,这里很适合中老年人游行,山不陡峭,景色怡人。而许多年轻人来这里是为了休闲,这里很适合一群朋友闲住几日,打牌吃喝。在白龙潭景区内的皇家假日酒店的顶层,有一处硕大的天台,经常有年轻人来这里烧烤,跳舞,举办大型派对。
或者可以出大门,再向山上步行,沿着山村寻找龙潭的水源。在赏红叶的同时,“溯源”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山下的村子名字叫围场,沿着山路有几百口人居住。这里不像密云水库附近,有大量的农家乐,这里山民淳朴。在一户老奶奶家里,我们品尝了她亲手制作的白薯干,甘甜筋道。老奶奶喜欢花花草草,在门口种满了月季,白薯花,鸡冠花,在深秋依然怒放。
而在另外一户养蜂人的家里,我们购买了刚刚采的蜂蜜,据说是上等的荆条蜜,15元一斤。他们家隔壁,就是一家养鸡户,这里有纯粹的柴鸡蛋,一只只母鸡在院子四周闲逛,步子迈得很大,咯咯哒声很有底气,能听出“三聚氰胺与我无关”的意思。
泉水的源头就在村子边的山沟中,清泉旁若无人地汩汩冒出,此时无声,胜有声。泉眼滋润了山村,也滋润了白龙潭,泉水顺流而下,百泉汇入密云水库,滋润了北京城。同行的人俯下身去,用嘴品尝泉水,“真凉呀,比矿泉水还好喝。”他说。
周边
黑龙潭坐落在密云县石城乡鹿皮关西北面的一条全长四公里,水位落差220多米的“轱辘峪”内。三瀑十八潭贯穿其中,人们对黑龙潭的品评是新、奇、险。在八里长的深谷里,瀑布如此之多,在京郊无与伦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