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鹿镇,很美丽的名字。小时候曾经去过一次,唯一的印象是路很烂,道旁的野花很灿烂。后来听很多人都说起那么偏远的白鹿镇有个古老的天主教堂,非常好奇,但一直没机会去看看它的真面目。趁清明给妈妈扫墓的机会,专程绕道去看了看这个神奇的教堂。
还是先说说上书院的历史背景吧。1895年成都天主教洪传广主教来到宁静淳朴的白鹿小镇,决定将这里作为传教基地。于是动用上千名民工,采用大量大理石、木材和彩色玻璃等材料,历时13年,1908年竣工,定名圣母领报修院(俗称上书院)。自此,彭州白鹿镇的天主教堂成为培养全川乃至西南地区高级神职人员的重要场所。看看当年他们需要学习的内容吧:拉丁语的语文、作文、地理、历史、罗马战争史、波斯战争史、哲学、逻辑学、本体学、形而上学、宇宙学、心理学以及伦理神学、论理神学、圣经和教会的法典、礼仪、历史等。

上书院坐西向东,修建在半山腰的山坳里。四周九座山峰呈弧形排列,老百姓称为“九龙归位”。前有白鹿河蜿蜒而过,青山绿水,风水极佳。远观,青山环抱之中,白色的立柱和灰黑色的屋瓦,显示书院别具一格的中西合璧式的建筑风格。既有典型欧洲罗马式和哥特式建筑的特征,又兼有中国四合院落的结构。
走进上书院,正面主楼南北横列长达120米,径深16米,楼高三层,层高约5米,底层依山坡而建,为储藏室,二层有走廊贯穿主楼。
从主楼正门沿环型石梯拾级而上,大门门额上的字迹清晰可见:“SEMINARIUMANNUNTIATIONIS”。SEMINARIUM为拉丁语,直译为“育种田”或“苗圃”,意译为“修道院”,也有译作“神学院”,简称“修院”。
穿越门厅进入四合院天井,天井南北宽约60米,东西长约22米。主建筑礼拜堂高大挺拔,法式的穹顶、过厅和雕花外饰,给人以宏伟壮观的感觉。礼拜堂两旁的人字型侧屋于1934年被泥石流冲毁。

南北两侧厢房高度与主楼齐平,均为二层建筑,内外两侧皆有走廊。上层共计60余间约十平方米大小的房屋,作为修生单人寝室用。下层则是教室、办公室、厨房、面包房等等,全系木质结构。
经历了百年岁月的洗刷,如今的书院虽已经是杂草丛生,断壁残垣,破败不堪了,但依稀还能看出往日的辉煌与壮美。它独特的建筑风格,高耸的白色欧式礼拜堂,雕花的木扶栏,园拱的窗棱,弧形的台阶,都深深的刻着时光的沧桑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