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来源:中国矿产资源网
日期:2010年5月21日 |
|
|
崆峒山耸立在甘肃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属六盘山支脉,主峰海拔2123.5米,规划游览面积83.6平方公里,已开发游览面积14平方公里。
崆峒山集自然美、历史美、人工美、传说美于一身,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历史景观融为一体。山势雄伟,似鬼斧神工造就;林海浩瀚,如巨浪排空合成;环境优雅幽静,令人陶醉;神韵逼天宜人,引人遐思;奇峰、怪石、云海呈其奇景,瑰伟苍翠、清秀显其特点。既有北方山势之雄,又兼江南山色之秀。“山川雄秀甲于关塞”,明代嘉靖时“八大才子之一”的赵时春这样赞美崆峒山。自古以来,崆峒山就有“西镇奇观”、“西来第一山”、“天下道教第一山”的美誉,被宗教界誉为“十二仙山”、“七十二境地”之一。1994年元月,崆峒山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0年12月6日,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2年9月,西北首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崆峒山因道家供奉的上古神仙广成子在山中修炼得道而被尊为道教宗主山。轩辕黄帝西登崆峒向广成子求教治国之术和养身之道。这在《庄子》、《史记》、《南华经》等典籍中均有记载。
明嘉靖初年,崆峒山被列为全国道教十二大“十方常住”之一,由全真龙门派第十代掌门苗清阳任全山主持。自此,道教在崆峒山上代代相传,现已传至第30代。发祥于崆峒山的崆峒武术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并称为我国五大武术流派。著名作家金庸还曾为平凉首届崆峒武术节题辞:“崆峒武术,威峙西陲。”
崆峒山佛、道、儒三教并存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崆峒山佛、道两教鼎盛时期,共有琳宫梵刹42处、房屋建筑650间,著称“八台九宫十二院”,堪称中国古建筑和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
崆峒山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峰林耸峙,危崖突兀,沟壑纵横,东、西、南、北、中五台形似莲花,四面展开。中台是崆峒山的中心,海拔1894米,地势平坦宽广,视野开阔。主峰马鬓山叠居于五台之上,气势磅礴,直插云天。东面棋盘岭,相传为广成子、赤松子对弈的地方;西面苍松岭,斜下直插泾河,因而又称“龙吸水”;北面舍身崖,又名“鹞子翻身”,极为险峻;西北面笄头山,酷似古人头上的发髻,崆峒山古称“笄头山”就是因此而得名。
崆峒山奇洞石室遍布全山,数不胜数。“崆峒十二景”之一的“鹤洞元云”,描绘的就是东台绝壁上的玄鹤洞奇观。山上森林覆盖率几乎达100%,已知的植物有1000余种,古树名木近百棵。招鹤堂的“孔雀柏”和凤凰岭的“定山神针”,树龄都在千年以上。崆峒山还有70多种野生珍稀动物,其中被列入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名单的就有10多种。
深远悠久的人文历史,雄秀幽奇的自然景观,使得崆峒山成为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竞相登临拜谒的名山。周穆王周行天下,巡游崆峒而得八骏;秦始皇“巡陇西、北地,出笄头山,过回中”;汉武帝则六次出陇中,两次登上笄头山……司马迁以“尝西登崆峒”为傲,东汉大哲学家王符曾为崆峒留连忘返,晋代大医学家皇甫谧隐居崆峒山中采药著述,研习针炙,著成《针炙甲乙经》。众多高士名人如南北朝的王褒,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岑参、元稹,宋代李清照、游师雄、张元,明代李攀龙、赵时春,清代王士祯、左宗棠、林则徐、谭嗣同,民国于右任、傅作义、邓宝珊等,或慕名登临,或赋诗题咏,盛赞崆峒的佳篇美文、画幅墨宝云集霞蔚,洋洋大观,成为崆峒山丰富的文化宝藏。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