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风景名胜 | 生态湿地 | 城市景观 | 人居景观 | 名园鉴赏 | 摄影园地 
类 别:
关键字:
 
景观频道首页 >> 风景名胜 >> 国外 >> 正文
 
马来西亚 融合的伊斯兰风情
日期:2010年12月2日
 
 

    这是我在飞往吉隆坡的飞机上听到服务人员说的第一句话,也是这句话将我带入了一个伊斯兰风情编织的美丽梦境中: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清真特色小吃和国际清真食品标志、穿着穆斯林服饰的人群不停地穿梭于地铁和公交之间、现代建筑和圆拱尖顶的清真寺共同打造着城市的坐标、再配上那悠扬又独具特色的音乐……我此次前往马来西亚吉隆坡,是为了参加国际伊斯兰旅游大会,见证伊斯兰风情旅游在世界开始系统推广的一刻。会上,世界伊斯兰经济论坛基金会主席敦穆萨·希塔姆就提到:“要让伊斯兰旅游开始流行。”

    融合的清真饮食文化 

    当汽车从机场到酒店,不停地穿梭在棕榈树和弯曲的山丘小道上时,华人司机就开始一直用他那并不算标准的汉语为我们热情地介绍起吉隆坡颇具特色的清真文化,他说吉隆坡主要由华人、印度人和马来人组成,他们都是穆斯林,所以在这里基本上全都是清真食品。说着他就把一个打包的“DimSum”分给我们品尝。虽然是生冷的,但很美味。看着我们吃得很开心,司机又补充说了句:“它就是来自中国,这里的很多清真食品都是外来的、融合的。” 

    的确,仔细看来,“DimSum”似乎有些像国内的清真小吃“烧麦”,只不过不同的是烧麦的馅儿是羊肉,“DimSum”的馅儿却是鸡肉丸子,并且个小、皮儿也薄。后来在晚宴上,一个当地记者介绍才知道,“DimSum”是中式小吃的意思,发音很像粤语的“点心”,是郑和下西洋时教给他们的,但是当地人做出来后的味道和样子都有很大的变化,后来福建、广东等华人来到马来西亚才逐渐让它变得流行。他还说这里的中式小吃特别多,像汤面、虾饺等,一些逐渐演化成清真小吃,其余的则只出现在ChinaTown(中国城)。 

    其他国家的小吃在吉隆坡的出镜率也并不亚于“DimSum”。在马来西亚的几天,几乎每顿饭都能看见一个印度人在闪亮的铁皮前不停地做着飞饼,而做好的飞饼前也总有两三个人在等待;煮咖喱的锅则更是普遍,走进双子塔的饮食区,到处都是端着辣咖喱盖浇的米饭或面条寻找座位的人,七成以上的售卖窗口也都是以销售咖喱饭和咖喱面为主,这其中也以印度人为主;就连肯德基和麦当劳在吉隆坡的店门口贴上了国际清真食品的标志,其中一些非清真肉类在这里换成了牛肉,排队的人中,有一半以上的人都身穿穆斯林服饰。看来真如司机所说,马来西亚的清真食品是融合的,在融合了中国、印度和其他国家的饮食特点后,还保留了自己的特色。 

    随处可见伊斯兰建筑 

    漫步在吉隆坡市街头,无论是天后宫、清真寺,还是废旧火车站、商场,伊斯兰建筑元素的尖顶可谓随处可见,而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吉隆坡中心广场附近的夜景。夜幕降临后,一弯明月挂天空,皓皎的月光照耀着中心广场附近的一片伊斯兰尖顶建筑和摆摊出售特色纪念品的商户,颇有《一千零一夜》中描述的阿拉伯国家的感觉;再晚些时候,大约8点左右,橘红色的路灯、建筑下面蓝色的投影灯将这一片阿拉伯建筑照耀成特有的梦幻颜色,与这样宁静的颜色相对称,活跃的商户和印度、阿拉伯等融合风格的音乐又使人有种穿梭的错觉,置身其中,只一个字:美! 

    然而,就像马来西亚的清真小吃一样,吉隆坡的建筑也颇具融合的特点。透过泛太平洋酒店的高层窗户鸟瞰整个市景,新旧建筑、尖顶和平顶建筑交错分布,远处有尖顶的清真寺、商场,近处有原汁原味的居民楼和欧美风格的商场,其中最显眼的还得说吉隆坡的标志双子塔。而当你真正步行从吉隆坡中心广场地区穿越KLCC(双子塔地铁站)到中国城的时候,你才会发现新旧尖顶伊斯兰建筑在这座城市的交错,你才会发现伊斯兰风格建筑在这座城市的发展历史,尤其是那一座废旧的伊斯兰风格火车站,它和不远处的市内河是吉隆坡的源头。 

    可是说到马来西亚的源头,似乎马六甲更具代表性,这里的伊斯兰建筑则更具备了融合的特点。看见马六甲清真寺的尖顶,即使你不懂阿拉伯语也能猜出这就是清真寺,然而尖顶下面的屋脊却是中国元素。导游强调说,马六甲是马来西亚的文化发源地,融合的文化也是从这里最先体现的:“这座清真寺的屋脊就是郑和的功劳,他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带到了马来西亚。不仅如此,娘惹街也是充满中国特色的街区,这里面也有清真寺、印度庙和中国建筑,除此之外,不远处的荷兰红屋和古老的基督教堂也是马六甲融合建筑的代表。” 

    融合的氛围和习俗 

    除了饮食、建筑,马来西亚的服饰、语言等习俗也都颇具融合性。上午9点和下午6点,吉隆坡的地铁里挤满了身穿阿拉伯服饰和现代服饰的人,不少女性戴着头巾、有些甚至还在鼻子下面挂一个挂坠,男士有些身穿白色阿拉伯长袍,有些穿着伊斯兰风格衬衫,当然不少人士还是选择了适合上班的西方服饰。 

    在路上,有人一语不发地看着英文或中文的书籍,也有三五成团地用英文聊天的人。和一位华人上班族聊天,他介绍说,在工作场合,大家都使用英语,但是回家后华人就会选择用中文交流,马来人则选择马来语。他还介绍:“吉隆坡人会说两三种语言是很正常的,这和融合的氛围有很大关系,因为小的时候除了要学习英文外,还要选择自己的语言学习,比如华人一定要学习汉语,马来人一定要学习马来语。并且现在的招聘启事中,很多工作都是要求懂两到三门语言的,比如英语、华语和马来语。”在吉隆坡的书店,繁体中文、英文书籍都分开放在不同区域,各种语言的学习光盘也不停地在书店电视中轮流播放,总之,在吉隆坡,中国、印度、欧美和马来西亚本土的文化交汇在了一起,彼此共存。 

    乘坐着马六甲的游船,穿梭在历史文化源头的故乡,放眼望着两岸挂着中国郑和、荷兰传教士画像的商店,听着抱着吉他用英文和中文演唱自己人生经历的流浪者的歌,偶尔一个骑着中国上世纪70年代“28大自行车”的欧美人出现在眼前,只有一种感觉,我到了一个以伊斯兰文化为主,但是同时又融合了中国、印度等其他国家文化的国度,我用旅行的方式近距离接触了这曾经多次出现在头脑中的风景,让这伊斯兰风情印在了我的记忆中,久久无法忘怀。

推荐阅读:

梵蒂冈的小偷比居民多

南非的房子买的起住不起

揭秘英国人为何喜欢排队

在钞票看地球上最美丽风景(二)


(编辑:毛怡群)
 
暂无相关文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