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来源:《园林》杂志
作者:李丹丹 胡玎
日期:年月日 |
|
|
“拾水阶”两侧,是向北略略下倾的坡状绿地——“绿音琴阶”,绿地中间穿插交错纵横的小径,分割绿地有如琴键。小径旁边放置座椅,可供游人在此宁静清凉之地小憩。 “绿音琴阶”北面是一条呈"S"形的主园路,这条园路的一端接西北面入口的一组片段式上海里弄街坊建筑,称"三新里旧址";另一端一直延伸到东南面的衡水路入口。园路铺装较有特色,以大尺度的弧形双色图案代替了惯常采用的小块拼花,使人感觉园路更为开阔,并因此命名为"五彩路"。这条园路也可以算是绿地中平地部分和山地部分的分界线。 (2)山地部分由凌波池、山地商业建筑、紫霞双阁和夕阳幽篁等景点组成。其中商业建筑与山坡绿地的立体结合在上海众多新绿地中独树一帜,为开放式城市绿地景观和经济效益结合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五彩路”北面,四面绿荫环抱,三面皆为山地,当中一湾碧泓,名为“凌波池”,是绿地的中心水体。水体的驳岸处理不比寻常——它采用高低层叠有如莲花瓣般的植坛与平台相结合,既保持了水体对游人的亲和力,又使植物得以贴近水边。水池北面贴山体造成一处石景瀑布,与上层山地溪流湖面相接,仿佛清泉自山间汇流而来,可以说是运用了藏源的手法。周围山体其实并不高,因为在如此拥挤的城市空间中分得一隅兴建绿地本已不易,所以不求高,而求尺度适宜,山势自然连贯。正所谓:“山不在高,有脉则名;水不在深,有源则灵。” “凌波池”东西两侧,各为一排二层的折线形商业建筑——“明佳·塞纳左岸绿色休闲港”。这是上海第一处绿色商业回廊。建筑面向水体一面,底层为外廊式,二层则为露天的平台;值得一提的是商业建筑与山坡绿地的立体结合:通透的建筑背倚山坡,仿佛嵌入了绿色山体之中;二层平台护栏带有植池,使建筑本身即成了绿色山体的一部分;为了不使空调机的外机过于突兀,特意做了木质棚架将之遮掩。这一带上下的园路也与建筑相结合,两面建筑的连接采用了二层的玻璃护栏钢架桥,桥由山坡上架设而过,桥体的材料风格均与建筑统一。由于桥体切割了自然而下的绿色山坡,所以在其一侧采用了挡土墙;为保持整座山体的生态风貌,挡土墙并非硬质,而是以杉木排列架筑而成,效果颇佳。 沿建筑一侧的钢架梯上山,几乎是清一色的木质栈道,两旁灌丛茂密,直扑路上。举步不远便到了紫霞双阁,这两座灰色的联体现代方亭是全园中轴线上的至高点和收头,也是全园最为醒目的一处景点;亭顶为形式感较强的四片组合体,四边略略上扬,富有新意。不过,无论从设计形式还是施工,都显得略微粗糙,材料也偏于生硬。 由紫霞双阁东望,只见一片茂竹森森,名为夕阳幽篁。竹林“春夏翠而秋冬苍”,这样的景色在楼宇环绕的局促空间得以一见,着实具有震撼力,引得人们无暇停留,急匆匆便欲赶去。木栈道一路蜿蜒,钻进竹林当中,顿感沁人心脾的清凉。 出了竹林,还觉意犹未尽,又有错落有致几爿木亭半遮半掩于前。亭依渐低山势,彼此高低不一,亭顶又有四落水顶和平顶之分,顶均以木格镶毛玻璃,以求轻巧通透;亭柱也透空,中间设灯具,晚间更有韵味。亭与周围绿地的渗透感很强,富有野趣的块石、黄馨环布周围,远处竹林作为背景,将小亭装点得犹如世外桃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