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来源:《园林》杂志
作者:王越 胡玎
日期:年月日 |
|
|
穿过下沉广场,左侧园路将游人引入一组红色墙阵,墙体纵横,墙间悬挂着方格木架,形成了构成感很强的空间。有些趣味空间的味道,又可以举办室外展览。而右侧的园路侧甩着大曲线进了茂密树林,一直延伸到绿地的北端。曲路弧线的外侧是密植竹林,内侧是视线可穿越的混交林。
绿地北部有一道宽且直的园路横贯东西,切开绿地。从凯桥绿地的地理位置看,这里已是较窄的绿地北端,为方便绿地东侧居民乘坐轻轨和公交车,开辟这条步行路,通达便捷,夜间也很安全。此路以北的绿地面积已不大,除了曲线主路在其中稍作蜿蜒外,以成片的树林收尾。
在视觉景观形象上,凯桥绿地比较突出的是在较小的空间中营造的山林风貌,疏密对比强烈。此外,一方面利用山林障景,遮挡了周边形象不佳的楼房,净化了游人置身山林的体验。第二方面利用山林的分隔和围合,扩大和丰富了人们的空间感受。特别是山地下沉广场的竖向处理,巧用上抬和下沉的对比关系,尽可能地增大了上上下下的趣味。第三方面,绿地边喧闹的城市道路被隔绝在山林之外,为游人乃至周边住区的居民创造了安宁的环境。在山地空间变化的基础上,绿地中的构筑物、景观墙和挡土墙进一步强化了空间的分隔与变化。人工构筑的部分采用了相对统一的材料和色彩。以木、石和土等自然材料为主,主色调为稳重的暗红,且和绿色有一定的对比,空间层次被勾勒得更加清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混凝土砌块定型产品,由于地形变化丰富,被大量应用于挡土墙。它施工方便,造价低,景观效果却很好,不仅有一定的厚重感,而且成片砌筑有肌理美感,显示了人工与自然的协调美感。
凯桥绿地以林为主体,注重乔灌木和地被结合,成林效果较好。整体上以常绿乔木为主,在主要的广场和道路旁种植落叶乔木,夏遮冬透。广场上的大量植坛内灌木的色彩和形态配置细腻,围绕广场的成片图案化灌木更能烘托气氛。而在外围及北部,采用自然式配置,相对轻松自由。由于乔木覆盖率高,从轻轨车站俯瞰,广场及设施均掩映在丛绿之间。建成初期就能有这样的效果固然很好,不过会不会因株距太近,几年后生长空间拥挤而需要移植?由此想到,上海新绿地建设中有一定程度的攀比现象,大乔木的移植过多过密,不仅投入过大,而且大乔木的移植成活率也相对较低,值得三思而行。根据上海的气候特点,合理的方式应该是在人活动多的场地和道路上种植能尽快成荫的落叶乔木,使游人不惧夏日,提高绿地利用率。而在大片种植区域适当降低苗木规格,并采用部分速生树种,以求适度经济投入的最佳效果。
在游人行为心理上,凯桥绿地以观游坐赏为主。
道路交通是“游”的基础。绿地中的道路广场衔接清晰而紧密,中心突出。道路广场的铺地形式和材质体现了其使用功能上的不同,比如绿地中部直线主路功能是快速穿越,因此采用广场砖铺筑,以方头弹石勾边;而绿地北部的弧形园路以卵石铺筑,引导游人漫步赏景;山地下沉广场则用彩色广场砖、卵石、方头弹石、花岗岩和黑色磨光大理石等共同铺筑,用材较华丽,做工细致,其中心地位凸显。不足之处有四,一是对于常常光顾的区内居民来说,游线还欠丰富。山林起伏其实可以容纳更丰富的步行线,让游人琢磨不透,增加其多次游历的新鲜感。二是在临延安西路的东南角草坪上,管理者在树间用毛竹杆拦住穿越者,这正恰恰反映了人流走向,说明此处需设小入口。而且这一区域起土堆坡,密植水杉,较为荫蔽,人流稀少,如能增加小路的出入口,反而有助于早、晚两段时间的安全性。三是绿地北部的三个入口处均安置了数块大卵石,可能是为了限制自行车进入,或是减缓其进出人行道的车速。但这些石头对轮椅的限制似乎要大于自行车,略欠考虑。四是部分广场铺地和置石的搭配稍过繁琐。比如在花境台阶上,夹入了一条模仿枯山水的卵石带,不仅视觉上不美,而且增加了造价和施工难度。
休憩设施是“坐”的基础。绿地中的休憩空间,包括覆盖、半覆盖、包围、半包围、开敞等各种形式,游人还可以选择林荫、向阳、私密和公共等各类坐憩感受。绿地中有大量的高差变化,因而激发了游人的想象力,他们在花坛、树穴、台阶、矮墙、挡土墙、置石、甚至构筑物的孔洞中自在地坐着。游人大都坐在背靠绿树挡墙,面向远远有人行走或活动的区域,十分符合行为心理学的动态。因此,根据“人看人”的造景思路,被看的区域应该适合多样性的活动需要,鼓励出现练操、游戏、寻找、阅读、散步等鲜活的场景,让游人共享乐趣。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