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来源:中国建设报
日期:2005年4月4日 |
|
|
全面实行污水处理收费政策。2004年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按0.8元/吨收取,预计可征收4000多万元,污水处理正朝着企业化和产业化方向迈进。 重视工业废水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解决市区工业污水的排放。自1995年至今,共计搬迁及关闭工业污染企业3家,削减污染量COD70余吨,实现市区无工业污染企业。全面整治改造市区河道,完善防洪设施。对市区河道进行合理规划,确保完善的水循环体系,市区所有的28条河道进行了全面的清淤疏浚及部分拓宽并定期调水。 结合水环境整治工程,市区沿河两岸开辟绿地、绿带、游园等,形成了运河、西塘河等一批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河道景观。 生态保护及城市绿化建设成效显著 先后建设形成的东太湖生态园、西塘河芦苇观赏区等生态隔离区,累计面积4万多亩,有效地使行政区域内的森林、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和生态脆弱区等特殊生态系统,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规划中得到保护。 恢复和改善了城市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营造城市绿肺。根据城市周围和城市功能区分建立了结合部或交界处生态保护林带、绿化隔离带以及共青林、巾帼林、中日友谊林和台湾同乡林等,与中心区园林绿带连成体系,城区氧源输送、城区小气候和大气环境改善得到保障。 根据实施城市化战略的总体目标,依据《城市绿化条例》、《江苏省城市绿化条例》等法规,邀请南京市园林设计院重新修编了《吴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同时,对《吴江城市绿地管理办法》等8个配套政策条例进行了修正。组建“城管100”,将全市绿化执法联成网络,严格实行城市绿线管制制度,优先保障绿化用地。1999年以来,无重大损绿毁绿事件发生。 通过拆墙造绿,拆障还绿,拆违建绿工程,建设和改造了吴江公园、垂虹遗址公园、运河风光带、沿河绿地,以及文化、体育、世纪广场等一大批标准性公共绿地。建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9.46%、38.37%和14.78平方米。 各单位通过地面、屋顶、建筑墙体立体绿化,室内外盆栽增加绿化等途径,发展立体绿化,美化庭园。 环保意识普遍增强,吴江市形成了齐抓共管水环境的良好局面。环境污染防治成果得到巩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主要指标均控制在目标以内,吴江“水更清”。 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融合互动,直接拉动了经济的持续发展,提升了城市综合竞争力。全市GDP由1995年的132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340.1亿元,财政收入由5.25亿元增加到51.17亿元。2004年三产比例为4.35∶62.69∶32.96,经济建设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