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来源:《园林》杂志
作者:林小峰
日期:2005年8月8日 |
|
|

花园城市的雏形来自1817年由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RobertOwen1771~1858)率先提出的“新协和村”(VillageofHarmony)。随即而来的工业化浪潮在给经济带来跳跃式大发展的同时,城市恶性膨胀,自然遭受到前所未有毁坏,英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艾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Howard1830~1928)于1898年针对性地提出了“花园城市”的理论,宗旨是使城市既有活力与效能,又有洁净美丽的景色。他设计的“花园城市”的模式图是一个由核心、六条放射线和几个圈层组合的放射状同心圆结构,每个圈层由中心向外分别是:绿地、市政设施、商业服务区、居住区和外围绿化带,然后在一定的距离外配置工业区。整个城区占地面积为2400公顷,被绿带网分割成6个城市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定的人口容量限制。新增人口再沿着放射线在母城外面新设卫星城。霍化德花园城市是人类对城市模式的美好理想,而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Canberra)把“花园城市”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根据霍华德的理论,第一、第二个花园城市分别在英国的莱奇华斯(Letchworth)与韦林(Welwyn)进行了建造,但并不十分成功。而堪培拉是最接近霍华德理论的花园城市,她位于澳洲东南部的新南威尔士州内,距悉尼约320公里。南北长80公里,宽30公里,总面积为2432平方公里,海拔550米,人口约30万。1788年澳大利亚建国以后,墨尔本曾作为国家的首都,而悉尼则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和商业中心,建都于墨尔本还是悉尼,成为长期争议的焦点。1901年,澳大利亚殖民者决定成立联邦政府,当时的这两个主要州府城市悉尼和墨尔本的议员为了在联邦中的地位争执不下,后经国会讨论,于1903年提出一个折衷方案:在悉尼和墨尔本两个城市之间的蓝山脚下新建国都。在1913年3月12日,城市被正式命名为“堪培拉”;名字来源于当地土著语。

澳洲政府在全世界范围内征集新都设计方案,1912年,在137个方案中,年仅36岁的美国建筑师沃尔特·贝理·格里芬(Walter·BurleyGriffin,1876-1937)的“花园城市”方案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格里芬是伊利诺斯州大学建筑学学士,曾经与美国著名的建筑师赖特(FrankLloydWright1869~1959)同事。但赖特轻视格里芬,格里芬与之关系破裂。后来他接受著名风景师西蒙德斯(O.C.Simonds)的建议,开始注意在设计中更加突出园林景观,这也是后来他的方案能被选中的重要原因。在格里芬的设计方案中,他大胆地提出了建造了一座和自然融洽的城市构思:整个堪培拉市以国会山为中心,建造放射型的城市街道,每一街道指向组成澳大利亚的所有州区,高耸的国会大厦象征权力中心,又代表全国的心脏。这一设计赢得了澳大利亚举国一致的赞许,并获得了联合国城市设计金奖。整个首都建设工程历时长久,1927年才举行开工典礼,而1929年的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又延缓了建设速度,国会大厦前的中心湖到1963年才建好,而新国会大厦直到1988年才建成,澳洲人为纪念格里芬的贡献,以他命名了这个人工湖。堪培拉的建设者还有一点高明之处是他们善于预见城市发展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比如,他们为了控制市区规模,根据霍华德的规划理论,新建了4个卫星城市。同时,根据城市人口、年龄的发展变化统计出每年达到婚育年龄人数、儿童入托数、需要进养老院人数,从而确定要盖多少住宅、托儿所和养老院,真正做到了有序规划。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