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迎着晨曦,我走出伊斯坦布尔现代化的阿塔图尔克机场。这座用近代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名字命名的国门,从一开始就告诉人们:站在地理十字路口的土耳其人,千百年来始终面对一个矛盾的心理选择:在东方,还是向西方?
我乘坐伊斯坦布尔人引以为荣的交通工具——城铁闯进了这座被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寄托了无限希望的“永恒之城”(伊斯坦布尔旧称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就是永恒的地方之意)。伊斯坦布尔的街道上铺满了方形的石砖,两边错落有致的建筑有着统一的欧式风格。清晨细雨轻轻洗刷过街面,赶着上班上学的人们匆匆而过,对于身边的景致早已没有惊喜,倒是这一切,提醒我,这里就是进入欧陆的门户了。
来到伊斯坦布尔之前,我已经从旅游指南上选定了3个必去的地方:索菲亚大教堂、嘉莱塔和博斯布卢斯海峡。有着1400年历史的索菲亚大教堂(Haghia Sophia),曾经是东西方世界共同仰望的建筑。这座被誉为“神圣智慧堂”的建筑历经过4次大的损毁和改建,直到1935年,凯末尔下决心将这里改为博物馆,才使得任何民族、任何信仰的人都可以走进这座属于全世界的建筑。
站在博物馆前的广场上,不能不感叹拜占庭和奥斯曼两大帝国的雄伟气魄,正面是镶满马赛克砖的蓝色清真寺;左边矗立着从古埃及和古罗马搬来的方尖碑,方尖碑下埋葬着公元532年大起义的三万起义军;右手是古罗马巨大的地下水库,支撑水库的柱墩是美杜沙的石像;还有远处连绵不绝的红顶屋,像一片丘陵上燃烧的红云,分外耀眼。
中午是畅游博斯布卢斯海峡的最佳时刻,游船鸣笛起航那一刻,我正站在船头甲板上眺望海那边的亚洲。蔚蓝的海面上波光粼粼,从地中海流进的碧波穿过这里进入黑海。不远处,世界第六大斜拉桥——亚欧大陆桥——渐渐显露出身影,薄薄的桥面在钢索的牵引下连接着城市的两个城区,桥上川流不息的汽车告诉我,这里有许多人都是白天在欧洲上班,晚上回到亚洲享受家庭的温暖。
登上嘉莱塔(Calata Tower),可以俯瞰整个伊斯坦布尔,目光所及,处处是红云密布的传统建筑。这座拥有1700万人口的大城市,却几乎没有七八层以上的建筑,伊斯坦布尔城区面积之大令人咋舌。坐在顶层的咖啡厅,突然,整个城市都被同一种声音唤醒,四面八方全是宣礼塔中传出的诵经声,此起彼伏,绵绵不绝。身在伊斯坦布尔的最高处,我好像被这种虔诚的力量托起,飘忽在蓝天白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