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
中西建筑的色彩协奏曲
早在16世纪,天主教教士到来建起一些灰白色的建筑物,如大三巴牌坊昔日完好的圣保禄教堂,以及主教座堂、东望洋灯塔和仁慈堂,组成澳门早期的城市印象。不少教堂还以粉黄色为主调,展现一派古典韵味,加上配以白色墙身线条和亮绿的百叶窗,增添立体感及活力。此外,淡绿色的葡萄牙式民居透出异国风情,如凼仔龙环葡韵五间昔日葡萄牙人居住的小屋、岗顶剧院、包围着阿婆井前地的葡式住宅等,这些建筑是昔日土生葡人社群居住和娱乐的地方。
而红黑栅栏、青砖瓦顶则是中国传统的“代言人”。妈阁庙、哪咤庙等遍布全城的庙宇,漆上了中国传统色彩观念中的神圣、吉庆意思,浓烈的红与黑色令人印象深刻。具有岭南建筑特色的卢家大屋以及现正修葺中的郑家大屋,青砖墙身朴实无华,浓淡有致,各具特色。
在澳门,不单能从名胜景点的色调上看到中西交融的特色,更因多年来住着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能看到中西方各种不同的仪式和节日。游览澳门,也许能碰上源自南欧的苦难耶稣圣像巡游,模拟当年耶稣背着十字架走苦路过程,庄严肃穆。每年五月举行的花地玛圣像巡游则能让大家感受宗教的神圣。同时,中国传统的哪咤诞、谭公诞以至妈祖文化旅游节也分别到来,这些佛教及道教的活动展示截然不同的面貌,各种祈福仪式、大锣大鼓舞龙弄狮,让人眼界大开。
十年回顾
澳门旅游业走向多元化
1999年回归后,澳门特区政府在旅游业方面首个重要政策为开放赌权,明确以博彩旅游业为龙头、以服务业为主体,其它行业协调发展的经济政策。
2002年,政府改向三家公司发博彩经营权牌照,世界各地赌场开发者纷纷进军本澳博彩市场,博彩业逐渐发展成为旅游业的龙头。
2003年7月28日,中央政府实施港澳“个人游”计划,一般称做“自由行”,2003年游澳旅客总人数超越1180万人次,比2002年增长3%。其中,内地游客占48%,升幅达35%,内地取代香港成为澳门最大的客源地。
2004年5月“自由行”计划开放北京、上海,同年七月又开通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的九个城市。
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将澳门24处历史建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澳门进入获世界认可的新历程,极大地推动了旅游业发展。
2006年,澳门旅游局展开系列庆祝活动,在中国内地、香港特区、中国台湾、日本、韩国、欧洲、北美、澳洲等国家和地区宣传澳门历史遗产,不遗余力地推广澳门“世遗”景点。
2007年1月,港澳“自由行”开通范围已扩展到全国49个市。
2008年,澳门会展活动由1999年的仅206项增加到1240项,根据统计暨普查局的公布,2008年入境旅客总数达2,290万人次,最多的三个市场分别是内地(1,159万)、香港(700万)和台湾(130万)。
2009年上半年澳门举行会议展览活动730项,其中690项为会议及大会(占总数的95%),参与人数多达21万多人,极大地带动了旅游业的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