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来源:搜狐旅游
日期:2012年3月30日 |
|
|
偏岩古镇
偏岩古镇石桥竹楼的幽雅
偏岩古镇座落在华蓥山脉西南面的两支余脉之间,地处丘陵,呈东北高、西南低之势,平均海拔为520米,最高达942.9米。因镇北处有一岩壁倾斜高耸,悬空陡峭,故名偏岩镇。这里地处邻水、合川、江北的交通要冲,是旧重庆通往华蓥故道上的一座工商古镇。早在康熙年间就有小店零星分布,后商贾云集,商贸繁荣,名播川陕湖广。
偏岩古镇依山傍水而建,处处透着恬淡之美。虽经数百年的时代变迁,但其街道、建筑、民风、市情仍然保留着昔日古朴、优雅的风貌。小镇沿河筑堤,居民靠堤建屋。堤已古老,石缝里生长出数株黄桷,茎杆扭曲,枝繁叶茂,根须紧贴在堤岸的青石上伸展。屋已陈旧,却依然粉墙黑瓦。与江南水乡相比,一样的枕河人家,一样的临河开窗,略有不同的是虽有临水的后门和石阶,下河却不能登船。
古镇的正街,由长条的青石铺筑,一直沿黑水滩河蜿蜒而去。一路木舍错落,小桥流水,绿树掩映,长达400多米。自古镇中段,一青石板桥横跨小河连接镇外,以桥为界,主街被拦腰分为上、下街。上街当交通要冲,店铺林立,其北端为公众集合之地,现存武庙、禹王庙、戏楼,上、下街尾均构临河半廊接村野,是集交通、交往兼赏景、休闲的好地方。
主街几无梯坎,空间序列依地势起承转合,节点处多为公共活动休闲空间。两旁的店铺鳞次林比,城里早已不用或难得一见的草鞋、麻鞋、麻绳、火钳、火钩、木擂钵、石碓窝,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而农村专用的棕毛蓑衣、竹编斗笠、铁锄钢镰等等更是应有尽有。
店铺建筑多为木竹结构,皆以木斗为骨架,或以木板为墙,或以竹编篱笆糊粉为墙。屋顶多为硬山顶或悬山顶,茨瓦素墙,简陋中透出清新、素朴的气息。有些临街而筑的小楼,底层空间开敞,多为店堂。上层宅楼呈吊脚式楼,悬空依柱而筑,既节省了街道路面,又达到了“让出三尺地,多占一份天”的设计效果。毛前端的花窗与栏杆均雕饰古雅,极富情趣。花窗装饰或为几何纹样.或为花卉、果实图案,一览无余。
站在楼上凭栏远眺,东有石佛寺,西有龙兴寺,南有响水寺,北有天皇寺,远处山光水色,尽收眼底。在老街中部,一幢名为“九合栈”的木造楼宇格外引人注目。它楼高三层,似拔地而起,在古镇房屋中似鹤立鸡群。楼的底层大堂开敞,中有楼梯引向天井般的中堂,中堂前部为回廊楼阁,左右各有扶梯通达上一层楼阁。楼阁花窗与栏杆层层均有木雕装饰,装饰图案精巧别致,华丽富贵。
转过横街,空间高朗开阔,这便是古镇的公众集合之地--禹王庙与戏台。禹王庙为一纵向木穿斗大堂式建筑,灰瓦粉墙,朴素大方。堂内曾供禹王牌位与塑像。禹王宫前是一古色古香的戏台,戏台上层空间开敞,四周梁柱间饰以雕刻精美的古代戏剧图案,戏台下为暗层,专供杂勤之用,节庆之时,周围乡邻与来往客商云集于此,看戏娱乐,热闹非凡。
走到镇外,极目远望,一片乌黑的泥瓦参差错落覆盖着小镇,幢幢木屋砖舍依山分布,重重叠叠,错落有致。一条曲折的黑水滩河紧紧环抱着古镇,缓缓流动的河水清澈见底,在此划道优美的圆弧,奔南而去。整个小镇显得陈旧、古老、清新、洁净、沉着、静谧、温馨、祥和。河岸高大粗壮的黄桶树疏密相间。一圈新老错杂,大小不一、叶色嫩绿的黄桷树,郁郁葱葱,盘根错节,棵棵枝繁叶茂,呈巨大的伞状遮天蔽日,掩映着傍水而筑的民居小舍,间有小石梯与河滩相通,供人们下河取水、浆洗……颇具“小桥流水人家”般的诗情画意。
这里还是当年华蓥山游击队经常活动的地方,你到此游览,便会听到《红岩》一书中“双枪老太婆”的许多动人故事。现在的古镇已成为美术院校师生写生的最佳处。电影电视拍摄民俗民风的外景地,也多次选在古镇上。如今,偏岩古镇每年接待游人达数万人次。
古镇历史
偏岩古镇清代属江北厅礼里六甲,始建于康熙十年(1655年),在清代称“接龙场”。乾隆二十年(1755年),接龙场开场,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始在此建场为镇。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设仁、义、礼3里对场镇进行管辖,接龙场系礼里六甲。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改接龙场为偏岩场。民国十八年(1929年)置偏岩镇,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镇置乡,1955年改置偏岩区,1956年复置乡。1994年复置偏岩镇,1995年区划调整,由渝北区划入北碚区。2002年4月被命名为首批“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
古镇特色
偏岩古镇上的建筑反映了“天地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它依山傍水,阴阳迭分。它负阴抱阳,座东朝西,黑水滩河环抱古镇,呈天然“太极”。它东西方山川奇异,中部清溪缓流,优美的自然环境与人工建筑巧妙地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和谐多趣。
古镇规划布局严谨,清幽。民舍、庭院、街巷、出口、入口、礼制中心、文化中心皆布局严谨,功能分区,此呼彼应。
古镇上的建筑类型十分丰富。民居、铺面、书院、庙宇书楼戏楼等建筑一应俱全。
古镇的建筑风格恢宏与朴素并存。民居、铺面多为朴素、简洁格调,而庙宇、戏台则体现着大气豪迈的建筑风格。
古镇景致
武庙:武庙位于古镇上场场口东侧,于乾隆初年修建,大殿面积约400余平方米,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整个建筑恢宏大气,蔚为壮观。门外匾额高悬,上书“日在天中”四个大字,字迹遒劲俊逸。大殿正中,木塑关羽身像,高约丈余,身着铠甲,红面美髯,关平周仓分立左右;左供张飞塑像,手执蛇矛,盔甲加身,眉须皆立,透出勇猛之气;右供“正江王爷”(杨戟,亦称“二郎神”)神像,全幅披挂,骑在猛龙背脊,左手擒龙角,右手举鲜花利斧,作势欲砍。三尊塑像工艺精湛,入刀无不至细微,纤毫毕现,栩栩如生。大殿左侧为钟鼓楼,原有大钟大鼓,大铁钟高约1.6米,底径1.5米,腰径0.9米;大鼓直径约1.8米。右侧为“正官宁”,系客人休息,小聚处所。
灵官庙:武庙门前为一六角楼,共六层,与武庙齐高,称为“灵官庙”,内供灵官菩萨,高约丈余,周身镀金,眉须皆红,凶神恶煞,手执鞭子,作势欲打。武庙左右各有书楼引向对面戏台。
九台栈:楼高三层,底层大堂开敞,中有楼梯引向天井般的中堂,中堂前部为回廊楼阁,左右各有扶梯通达上层楼阁。楼阁花窗与栏杆层层均有木雕装饰,装饰图案精巧别致,华丽富贵。
书楼戏楼:系武庙同期所建。书楼为长廊式建筑,分上下两层,上层与戏台齐平,花窗栏杆均有木雕装饰,顶部檐子有以戏剧场景为图的雕饰,千姿百态、精巧别致。正中挂有牌匾,上书“古月楼”三个大字,书楼上层为官绅名流看戏品茶之处,平民百姓则汇聚底层院坝。戏楼原名“万年台”,与武庙遥相呼应,青瓦盖顶,檐顶起翘、举折,四根顶梁大柱呈梯形排列,体现热烈、高亢、恢宏、大气的建筑风格。戏楼分两层,上层空间开敞,四周梁柱间饰以雕刻精美的瑞霭祥云、人物花草;下层为暗层,供化妆、更衣、勤杂之用。
禹王庙:禹王庙为一纵向木穿斗大堂式建筑,与武庙钟鼓楼相邻而建,红柱粉墙,朴素大方。大堂正中,立有禹王神像,头戴皇冠,身穿龙袍,真人大小,静穆如生。数十尊神像,排列左右,皆是《封神榜》中人物,神态各异,威风凛凛。禹王庙建筑年代较武庙晚二十余,其建筑、雕塑毫不逊色,风格自成。
黄桷古树:古镇黄桷树体现多、粗、树龄长的特点。上200年树龄以上的大树就有20余棵,树干起伏凹凸,枝条呈伞状遮天敝日,在大树包容下的古镇间或露出房檐楼阁,构成一幅绝妙画卷。位于古镇村头的一株古树已有500多岁了,粗大的树干要4个人合抱才能勉强抱拢,当地人把它称为“黄桷树”。据说村里其它的黄桷树都是用它的树干插成的,它们都是它的孩子,所以这么多年来它一直守护着这片土地。还有最具特色的下场桥亭处的“夫妻树”,也称“鸳鸯树”、“相思树”,两棵古树隔河相对,其根凌空伸出,跨河缠绕,上面托起一座石板桥,枝条相互穿插,状若情侣拥抱缠绵,应了“愿为连理枝”、“化为相思树”之说。而石板桥下面,还整齐地摆放着一根根粗细均匀的木头,这些木头的作用也是偏岩古镇留给人们的谜结之一。
黑水滩河:古名亭溪,源出大华蓥山宝顶南坡,沿古镇自北向南流过,镇境段长9公里,因以前上流有祼露煤岩,细煤块被冲入河内与沙石相杂,河滩显黑而得名。河水清澈,鱼虾可辨,波光粼粼,薄雾缥缈,沿河可远观山川秀色,近览田园风光,身心俱回自然。
铁匠铺:古镇有一陈姓铁匠铺,秉承了传统的治铁技术,技术代代相传,采用烧煤炼铁、风箱鼓风、锒头锤打技术,女子抡大锤,男子负责打磨,手工打铁声音时缓时疾,韵律感强,宛如打击乐器所发节奏,极为动听,常引得过往游客驻足观看。
水车:亦称“筒车”,竹制而成,以水为动力冲筒车旋转,上系竹筒,将水汲至高处,供灌田、人畜饮水之用。水车顺水流转,为古镇增添了动态风景。
塔坪寺:为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宋代(1146年),至今已有830余年的历史。寺庙占地50000平万米,为整体四合院建筑,是集寺、塔、坊、表为一体的建筑群体,也是我国中原地区自唐以后失传的以塔为中心的建筑实物。
“十字”歌决:民间还有“十字”歌决吟唱古镇,清淡地勾画出了古镇轮廓,其人文、自然景观从中可见一斑:一条困牛(地形呈困牛形),两座古刹(武庙、禹王庙),三处圣地(三圣公、罗善堂、万寿宫),四寺绕周围(东有石佛寺、西有隆兴寺、南有响水寺、北有天皇寺),五贾在市(同阴公、翠升恒、庆昌祥、四积风、上官店五家大商号),六(绿)潭幽深(沿河六个绿潭,平均水深三米余),七部水车转(沿街河边七部水车),八曲黑水滩(境内黑水滩河蜿蜒曲折,有八道弯),九门保安康(有九道门出入古镇),十(石)狮丈二高(下场槐阴桥东桥有一石狮,高一丈二尺)。
推荐阅读:
春天到乡野踏春 去水乡古镇图
凤凰古镇不可错过的十大美食
十大秋日古镇古村游目的地推荐
清明踏青 四大最受欢迎古镇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