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来源:东莞日报
作者:周桂清
日期:2017年11月6日 |
|
|

东莞入榜全国宜居型城市
10月3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社科文献出版社等单位联合发布《生态城市绿皮书: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7)》。通过对中国284个城市的调研和统计,对城市生态健康状况进行了综合排名。其中,四大直辖市全部保持在生态城市前30名,东莞综合排名第38位,健康等级为“健康”。在健康宜居型城市子榜单中,位居第28位。
当前,东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决打赢水污染治理攻坚战,推动绿色发展转型,优化提升城市功能,深入实施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着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加快建设美丽东莞,在美丽东莞建设上实现跃升。
东莞居全国健康宜居型城市第28位
《生态城市绿皮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编,自2012年起开始出版发布,至今是连续第六年。
据介绍,绿皮书将生态城市细分成环境友好型城市、健康宜居型城市、绿色生产型城市、绿色生活型城市和综合创新型城市五个子榜,它们分别体现了生态城市的五个侧重。其中,综合创新型生态城市是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空间载体,是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先行者。
绿皮书依据生态城市健康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284个城市的生态建设效果进行了评价和综合排名分析,将全国城市划分为很健康、健康、亚健康、不健康、很不健康五种类型。其中,全国16个城市“很健康”,174个城市“健康”,东莞在“健康”城市中排名靠前。在综合榜单上,东莞排名38位,而在健康宜居型城市子榜单中,东莞位居第28位。
报告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举科表示,健康是中国生态城市发展状态的主流,目前全国“健康”水平不断上升,“不健康”状态的城市比例正在下降,但生态城市建设仍任重而道远。
市民常见“东莞蓝”还能“森呼吸”
2016年,国家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将生态文明融入国家发展规划,提出要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制定出台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等一系列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改革文件。建立国家层面的环保督察制度,开展环境保护督察工作,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逐步进入了制度化、法治化轨道。
东莞突出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宜居宜业新家园。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施城市品质提升计划,推动环境质量根本性改善,努力建设高品质现代化城市。着力打造一批水清岸绿的生态景观,提升一批森林公园、农业公园、湿地公园、街头绿地,形成“拥江抱湖、河海汇流、山水辉映”的城市魅力。提升城市规划设计水平,加强对重点特色地区的控制引导,打造一批城市景观新地标、产城融合新载体、宜居生活新社区。
据了解,去年东莞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呈现出大气质量改善幅度大、污染减排效果突出、环保执法严格、落后产能淘汰给力、绿色生产布局早等亮点。随着环境质量改善全面提速,东莞空气质量持续向好,“东莞蓝”已成常态。东莞有14座森林公园、14个湿地公园,市民群众就近就能享受到“森呼吸”。
今年10月26日,由国家水利部、广东省政府组成的验收委员会,一致同意东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通过验收。这充分表明,我市打造人水和谐、人水相亲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成果。到2021年,全市将建成20个森林公园、25个湿地公园,森林覆盖率达到37.45%,活立木蓄积量达到385万立方米,基本形成“城市绿带、镇村绿景、山区绿屏、水乡绿网”的生态格局。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