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类型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M.A.别尔乌辛等,而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拉孟斯基、C.D.卡列斯尼克、H.A.宋采夫、伊萨钦科等,而尤以区域学派的影响为甚。H.A.宋采夫1947年在全苏第二次地理学代表大会上关于景观问题的报告,被认为是继拉孟斯基、卡列斯尼克、苏卡乔夫等人之后,对景观学说的第一个巨大贡献。在这一报告及其以后的著作中他给了景观一个新的、更为确切的定义:景观是具有同类地质基础和相同的一般气候的、发生上一致的地域,这是由几个或许多部分―限区―组成,后者在景观范围内形成有规律的结合。之后,又有许多地理学家在相当多的著作中对景观学说进行阐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波雷诺夫和彼列尔曼的工作。他们奠定了景观地球化学的基础,他们主要研究景观中化学元素的迁移,形成了苏联又一个景观学研究方向―景观地球化学研究方向(伊萨钦科等,1962;贝尔格等,1964)。
现代景观学研究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强调分析研究和综合研究相结合,分析研究通过对景观各个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去解释景观的特征,综合研究则强调研究景观的整体特征,这一方向的景观学相当于综合自然地理;另一个方向是研究景观内部的土地结构,探讨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景观。这一研究在苏联发展为景观形态学,在我国则称为土地类型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1990)。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的科学,作为其分支的景观学当然也不例外。它们主要侧重于地理综合体空间水平方向的规律与综合研究。现代科学的发展要求从功能上去研究结构,只有如此,才能深入认识事物内部的规律,而这正是地理学所面临的困难之所在。
2、生态学发展历史的简单回顾
生态学一词是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rstHaeckel)于1866年在《有机体普通形态学》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约从1900年开始,生态学才被公认为生物学中的一个独立领域(奥德姆,1981)。从一开始起,它就把生物与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最主要的研究内容而一直延续至今。按其发展历程,可把生态学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萌芽期、成长期和现代生态学的发展期。生态学的萌芽期大约由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以古代思想家、农学家对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描述为主,以朴素的整体观为其特点,如亚里士多德对动物栖息地的描述与按主要栖息地对动物类群的划分;Empedocles对植物营养与环境关系的关注等等。从公元15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可以说是生态学的成长期,在这一阶段奠定了生态学许多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例如Boyle(1627-1691)的低压对动物效应的研究,Bufon(1707-1788)对积温与昆虫发育的研究;Humboldt(1769-1859)结合气候与地理因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