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强盛时期,建造了许多皇家园林,其代表是北京的三山五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万寿山颐和园以及畅春园、圆明园)和皇宫内苑(今北海、景山、中南海)。 为了反映全国大统一,清朝利用“移天缩地入君怀”的园林设计手法,将全国各地著名的风景和代表性建筑,纳入风景构图中。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藏族建筑。 从顺治开始,把体量崇宏高大,色彩绚烂华丽的藏式喇嘛庙、喇嘛塔大量引进皇家园林,园林的建筑形象更加丰富多彩,这在乾隆时期,显得尤为突出。北海、颐和园的喇嘛庙尤为壮观,而且直到现在保存的基本完好,可供我们欣赏。 白塔样式与藏文经咒 我们进入北海公园的南门,跨过永定桥,迎面就是北海的风景荟萃之所——琼岛,而作为琼岛门面的就是一座喇嘛庙,即“永佑寺”。上面第三重大殿,名“普安殿”,面阔五间。东配殿“圣果”,西配殿“宗镜”,均为面阔三间。普安殿内供奉藏传佛教创始人宗喀巴像,两侧为其两大弟子达赖、班禅像。 再登七十级台阶,即到达琼岛最高处,善因殿和白塔。善因殿在前,与永安寺为同一中轴线,有方形城台,上建仿木琉璃结构重檐殿堂,上檐为圆亭式顶,下檐为绿琉璃瓦黄剪边方形铜质筒瓦鎏金宝顶,取“天圆地方”之义。殿内原供藏传佛教的大威德金刚像。 善因殿之后即为高35.9米的白塔,典型的覆钵式喇嘛塔。传说塔内藏有藏文经咒。白塔为北海的最高建筑,也是北海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是北海园林风景的点睛之作。北海的西北角可以说是一片喇嘛庙的天地。大体来说,可以分为三组:西天梵境、阐福寺和万佛楼、小西天。 西天梵境在北海北岸,是一座汉藏结合的寺庙建筑,也称为大西天。山门前有高大的四柱七楼琉璃牌坊,气势壮宏,巍峨壮丽,南额“华藏界”,北额“须弥春”,均为乾隆皇帝御书。 西天梵境之西是著名的九龙壁,它原来是“大圆镜智宝殿”的照壁。根据《国(清)朝宫史》卷十六记载:“西天梵境之西,有琉璃墙(即九龙壁),墙北为真谛门,门内为大圆镜智宝殿,殿后有亭曰‘宝网’云亭,亭北及左右屋宇四十三楹,皆贮四藏经板之所”。 宝殿及配殿等建筑已在历史沧桑中毁圮,仅存九龙壁及真谛门。真谛门的天花板为六字真言,表示着它原来是一座喇嘛庙,为藏经板之所。九龙壁之西,有高大的石台阶,一座岿然的山门坐落其上,额题“阐福寺”,是清朝乾隆十一年(1746年)建造的皇家喇嘛庙,其制仿河北正定县隆兴寺。在历史上,它是很辉煌壮观的。山门之内为天王殿,左右钟鼓楼,主体建筑是三重檐的大佛殿,外观很像三层高楼,与雍和宫大佛楼形制相同,内供一棵用金丝楠木雕刻而成的千手千眼菩萨。 阐福寺之西,原有一座琉璃砖瓦建造的“万佛楼”,三层七开间,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为庆祝皇太后80寿辰而建造的。楼前原有普庆门,以及石桥(桥南北树牌坊)。楼仿宝殿之制,前建汉白玉台,三出陛,左树幡杆,右立石幢,幢上镌刻汉、满、蒙、藏四体文书写的乾隆皇帝《万佛楼瞻礼》诗。 万佛楼之南、阐福寺之西,有“极乐世界”,俗称“小西天”(民国时期也有“观音殿”之称)。它建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三十五年(1770年)竣工,也是乾隆为庆贺自己六十寿辰、其母皇太后八十寿辰而建造的喇嘛教建筑。不过,它的建筑形制,与其他皇家喇嘛庙不同。这是布局方整密合的建筑群组。大殿四面有水环绕,正中建石桥,桥外各建四柱七楼琉璃牌坊一座,四角又各建重檐攒尖方亭一座。在清代皇家建筑中,这组建筑也是具有鲜明特色,别具一格的,显得极为庄重而且富丽堂皇。 颐和园里的“转轮藏” 颐和园也是我国著名的古代皇家园林,它以昆明湖和万寿山为基址和景观主要素材,营造了一座行宫与园林融为一体的大型园林。昆明湖是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摹仿江南著名园林的风景和造园手法,以水乡湖光山色引人入胜。而万寿山则是以喇嘛庙建筑为主,造成一个佛国世界。 佛香阁坐落在八角形石须弥座上,阁内原来供奉的佛像很多,后毁于咸丰时八国联军侵略北京的战火中。现在供奉的千手千眼观音,是上世纪80年代从弥陀寺移来的;千佛阁之后,有四柱七楼仿木结构牌坊一座,石券门三个,黄琉璃瓦绿剪边歇山顶。其北的山顶上,建面阔五间、砖石供券结构的两层大殿,即“智慧海”(意为佛的智慧如大海),外墙镶嵌千尊琉璃佛像,内供观音、普贤、文殊像;转轮藏是仿杭州法云寺藏经阁建造的。两侧配亭均为上下两层,八角攒尖式单檐塔。东亭的下层置二层转轮藏,供铜佛16尊,上层为四层转轮藏,供佛32尊。西亭下层是开花献佛,有佛像4尊,上层为五层开花献佛,有佛像40尊。两亭内都有木塔贯穿,塔内有轴。塔下有地道相通,开动塔轴的机关,塔随之转动。这种建筑形式,称为“转轮藏”。它是以建筑形式表现的一种宗教法器。我们在藏族地区经常可以看到,僧俗群众手持带柄的小转经筒(内藏经文),不停地转动,口中还不停地念诵着六字真言。在他们的观念中,摇动转经筒一圈,就等于念经一遍,是一种很方便的诵经方法。转轮藏中的木塔,就是大的转经筒,是为方便帝后们礼佛设置,在承德外八庙的普陀宗乘之庙,也有这样的转经木塔,与此形制相同。 万寿山后坡也是以须弥灵境为中心的大型喇嘛庙建筑群。须弥灵境坐落在万寿山北山,坐南朝北,平面略呈丁字形,依山就势,建筑依次升高,显得层次分明,错落有致,节奏性很强。其整体建筑规制,与承德外八庙的普宁寺大体相同,建造时间也大体相同,都是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前后。整个建筑群分成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为汉式佛寺格局,后半部仿西藏最早的佛寺桑耶寺。 在须弥灵境后(南)面有一座高高的金刚墙,仿西藏桑耶寺的藏式建筑,就建在金刚墙里的台地上,其格局与承德普宁寺的后半部分完全相同。它是以香岩宗印之阁为中心(相当于承德普宁寺的大乘之阁),在佛教的意义上来说,是佛所居的须弥山。周围建有四大部洲、八小部洲、日月殿、四色塔。所谓四大部洲是在不同形状的高台上。四大部洲之外为八小部洲,均为藏族碉房式平台上建小殿。同时毁于英法联军战火的,还有香岩宗印之间东西两侧的善现寺、云会寺,都是藏式喇嘛庙。 静宜园里的“召庙” 北京西郊著名的园林风景胜地香山,清代称为“静宜园”,也是著名的皇家园林。喇嘛庙在这座大型皇家园林的风景构图中,也有着重要位置。其中,最为著名的当然是“宗镜大召”之庙(俗称“召庙”)。它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为来京庆贺皇帝七十寿辰的六世班禅梵修、居住而建造的。其规制与承德外八庙的须弥福寺之庙(俗称“班禅行宫”)基本相同。略仿西藏日喀则班禅所居札什伦布寺大殿之意。由于其主要建筑已毁,无法将其详细介绍给读者。不过,幸存下来的琉璃宝塔,仍然使这一带风景动人心弦。 今天,当我们在这些风光无限的清代皇家园林中,散步休闲,神清气爽时,领略这些独具特色的藏族文化,是一种精神享受。同时,也可以视为以山水建筑写成的史书,它将“西藏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传统文化,永远是一个优美和谐的整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