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风景名胜 | 生态湿地 | 城市景观 | 人居景观 | 名园鉴赏 | 摄影园地 
 类 别: 关键字:
景观频道首页 >> 人居景观 >> 人居文化 >> 正文
 
城市居住环境
来源:中国建筑艺术网 日期:2005年9月5日
 
 

     结论:

    ·城市空间关系决定社会关系,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行为;

    ·城市空间不合理,导致城市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可以通过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重新考虑空间的布局来解决;

    ·需要研究空间布局,研究人口分布原因和空间布局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关系;

    ·空间的整体组织对行为活动使用模式的影响是有规律可循的;

    ·要把社会可变因素和建筑空间形式联系起来,建立理想的居住环境是建筑对健全社会生活的贡献! 

     三、城市住所的历史发展 

    1、最初的街坊

    坊——街坊——街坊扩大

    2、“扩大街坊”

    3、“邻里单位”

    佩里的“邻里单位”社区思想

    现代建筑运动的“邻里单位”思想

    4、居住小区

    5、“居住区”

    6、密尔顿·凯恩斯的“环境区”

    7、“后现代”对“现代主义”的批评

    8、马丘比丘宪章提出“人与人的交往和相互关系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等三个重大原则。 

    四、现代城市居住环境存在的问题 

    a、家庭细胞的“原子化”(Atomization) 

    年轻一代已经获得比单纯效仿承袭父辈有更多的其它可能性,知识的悬殊和语言的歧化形成两代人之间交流的困难——“代沟”。 

    父母家庭已不再是真理,知识、标准和价值观念的宝库,相反,社会环境和社会交往成为新一代人主要的接受教育的可能性。 

    b、基层的日常居住生活社会环境结构的松散和迷失 

    少年儿童日常业余生活失去了邻里中伙伴生活交往的极大多数机会和环境,接受不良的人际关系基本观念的影响,缺乏感情和精神依托的交往生活,过早地进入“失控”的大社会,增加了过早和过多的机会接触“反社会”的负面影响。 

    c、现代城市社会中反社会现象跨越式发展,反社会的活动、人群及其势力极大地扩张,并渗透了社会的各个领域。 

    五、“社区”规划建设的思考 

    1、目标: 

    用系统的方法,按照物质秩序、社会秩序和空间秩序三者相辅相存,相互促进的原则,规划建设“理想的社区”——(一个优良的地区社会和一个居住社会优良的空间环境)。 

    把城市居住生活空间环境建设成不仅具有优良的物质生活质量,并提高到使它能够启迪居民在精神文明上去追求进取和团结的水平。促成具有新的“邻里精神”和“市民意识”的居住生活社会的凝聚作用。让空间环境对健全社会环境和生活作出一点贡献,使其有利于实现基层居住环境的群众自我建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社会参与,建成一个有利于新一代和社会的“健康”成长的居住生活空间环境。 

    2、大城市居住生活社会的层级结构: 

    基层——邻里、胡同、里弄、大院

    中层——街坊、小区、地段

    高层——城市分区、城市 

    3、城市居住环境的组织结构: 

    a、空间次序——地域属性、空间的区位和结构观念

    b、物质次序——物质生活的组织安排

    c、社会次序——人际交往生活及相互关系、文化精神及组织生活的格局

    ·居住生活空间系统的形态结构从来就反映居住社会生活的组织次序。

    ·社会环境与空间环境的一致性表现在:

    a、生活行为活动界域与空间环境界域一致;

    b、社会人群的
 
  [ 1 ] [ 2 ]  
  (编辑:夏腊梅)  
暂无相关文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