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风景名胜 | 生态湿地 | 城市景观 | 人居景观 | 名园鉴赏 | 摄影园地 
 类 别: 关键字:
景观频道首页 >> 人居景观 >> 人居文化 >> 正文
 
稻食文化
来源:中国民俗网 日期:2014年4月4日
 
 

    侗族打油茶 

    “民以食为天”,谚语也云:“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离不开饮食。于是中国人坚信这个道理:人生百事,吃饭第一。饮食不仅位序第一,还是最重要、最基本的生活内容。稻作民族是把野生稻驯化为人工稻的创造者,也是最早学会精工细食提高生活质量的民族,饮食文化自然也最为丰富。

    在饮食文化上,虽然都是稻作民族,但因生活的环境与气候不同,各民族的饮食文化各具特色。在稻乡,广东、广西、海南等华南三熟制稻区,因天气燥热,除了吃酸就是把糖当盐放,中南地区和西南地区则多以辣为主。稻乡具有共性的饮食文化主要展现在酸辣文化、糯食和茶酒文化上。

    酸食

    壮族、侗族有句俗语叫“三天不呷酸,走路打闹蹿”,壮侗不离酸也由此而来。然而我们走遍云南、四川、贵州、福建等少数民族稻作地区,不论在海南五指山黎家寨做客,还是在云南哈尼族、傣族,贵州苗族,湖南侗族、土家族人吃饭,都有一道主菜,即坛里的酸菜,如腌酸鱼、腌肉、腌汤水等。凡猪、牛、鸭、鹅肉和各种野兽肉,各种鱼类、虾类,蔬菜、蕨菜,南竹笋等,都可腌制,草鱼甚至可腌上几十年。

    各稻作民族地区尽管酸食内容不同,却都有一个功能,即对糯米的助消化作用。据专家论证,最早的稻谷是糯稻,糯米虽然热量高、耐饥饿,但不易消化,对生理不适应者还容易产生辣胃、胀气的现象,所以古人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摸索出了解决不易消化的办法,这就是食用酸菜。

    贵州用酸菜制作的酸汤鱼已成为全省的名菜佳肴。通道、黎平、从江等地,有的人家在孩子出生时就腌上草鱼,等孩子结婚时才打开土坛拿出酸鱼做喜酒宴。通道侗族的腌菜,尤其是肉类、鱼类,则多用桶腌,将腌物放入桶内摆平,压下内盖,在盖上放重石。这种紧压下的腌食品,其质不酸,味美清鲜。野外劳动时,饭内放炒酸菜,一天内不会馊。

 
  [ 1 ] [ 2 ]  
  (编辑:发财树)  
暂无相关文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