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天,和煦春风中,生活在大理州祥云县大山林中的彝族、傈僳族、苗族等民族的一个个特色节日,相继隆重拉开帷幕,精彩登场:正月初七的祥城镇白龙潭傈僳族的“七人节”、正月初八的禾甸镇大营彝族“哑神节”、正月十五禾甸镇李子箐村苗族“开山节”、二月初二米甸镇立腊么村傈僳族的“祭龙会”、二月十五的普淜镇天峰山彝族“打歌节”、三月初三东山米甸禾甸三乡镇苗族“花山节”、三月十九的东山乡老里么傈僳族“拼伙节”,而待到金秋时节稻谷黄熟时,则是米甸镇自羌朗村委会波罗村彝族的“尝新节”……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节日,和火把节一道,生动展示各民族的文化风情,构成了祥云山区各民族多姿多彩内涵深厚的民族节庆文化。每年一个个民族节日举办时,不仅县内其他村庄乡镇的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就连周围州县的各界人士也纷纷远道前来,和各民族群众一起,载歌载舞欢度节日,节日气氛愈加浓重。特别是天峰山彝族“打歌会”和大营“哑神节”,参与人数上万,最多时达三四万,可谓盛况空前。
祥云的这一系列民族节日都已经有久远的历史。之所以持久不衰,特别在近年来爆发出勃勃生机,与一个个节日本身的生态意蕴密不可分。世居在祥云的彝族、傈僳族、苗族,是典型的山地民族,绝大多数生活在山高箐幽、林密水冷的远山区,少量居住在毗连大山森林的坝子边缘,与大山林朝夕相处,自称“大山的儿女”,自然情感朴素、真挚而热烈,每个人都有着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因此,绝大多数民族节日里,都注入了浓浓的自然生态文化因子。一个节日,就是一束绽放在碧绿林海里的山花。特别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各民族群众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就连原来有着浓郁狩猎色彩的老里么傈僳族“拼伙节”和李子箐苗族“开山节”,在当地群众彻底摒弃了千百年的狩猎习俗后,节日活动也剔除了狩猎成分,转变为纯生态节日。可以说,这些节日,就是彝、傈僳、苗等各民族群众生态情感的最直观体现。而几乎所有的节日,又都是在山林中或者田野间举行,歌舞与大自然山林融为一体,人与大自然山林融为一体,通过一年一度的节日活动,不仅他们自己的自然生态意识不断获得强化,就连那些远道而来的外地参与者,也通过参加节日活动,心灵情感得到净化,油然产生和强化了自己生态和环保意识。
以节日为载体的这些祥云少数民族风情文化,绿了祥云的山坝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