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来源:搜狐旅游
作者:檐子
日期:2015年5月22日 |
|
|
金刚碑是一个晚清时期形成的民居村落,独一无二的风水造就了金刚碑光辉的历史。因产煤业的兴起而带动了整个古镇的发展。到清同治年间,镇上各个行业兴旺繁盛,成立了以煤、盐、船、驮、牛、马为首的行业帮会“七帮会”。作为水陆交汇的码头在当时已经陆运密集、船运发达,各种商号、客栈、茶楼、酒肆林立,川剧、评书、划龙舟、放花灯等各种民间活动热闹非凡,一派兴盛景象。
宽约2米、长500余米青石板铺成的街道,还有两旁破败的青瓦房随蜿蜒曲折的山势延伸。这里山峦拱翠,而今人去屋空,洗尽铅华的金刚碑老街早已是屋顶绿荫染翠,檐下花草生春。枝繁叶茂的大黄桷树,山崖上,水溪旁,老街和江岸上,到处可见它的身影,挺拨横逸,叶碧如翠,冠如巨伞。据说最大的黄桷树已经有三百多岁,龙蛇般的根紧紧拥抱着老屋的石壁,高枝茂叶中鸟声啁啾,依然勃发出盎然生机。
当年国民政府迁到重庆作陪都,一大批著名经济实业家、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寓居金刚碑,名人云集,人文荟萃,热闹非凡,仿如集镇,把金刚碑的繁荣推向了顶峰。作为国民党中央政府部门的所在地,当时众多商贾到此定居,以便更好的避乱世扫纷扰。众多的文豪也曾驻足于金刚碑,如于右任、梁漱溟、傅抱石等都寓居于此,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至今仍然余音绕梁。在当时被誉为民国时期的“文化热城”。由于这些机构和名人的存在,给金刚碑注入了不少的人文因素和学术文化内涵,使金刚碑成了抗战期间天下闻名的古镇,也成为了不可多得的抗战文化遗址。

金刚碑

金刚碑

金刚碑

金刚碑

金刚碑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