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李文才 黄楚凡
日期:2017年7月31日 |
|
|
“忠烈候”和“败家六”
庄垌村,因驿道而兴。村民打渔,成了“庄垌海铺”,进行圩市交易,通过附近驿道迎来送往,带动和发展当地经济,提高村民生活。据介绍,700多年前的宋朝,黄十九发现电城驿道旁有一处依山傍水潮平岸阔之地,于是从外地迁居庄垌,休养出息,至今庄垌约3000黄姓人,均是其后裔。史载,宋未,宋帝赵昺(1278)年,被元军追杀,沿驿道逃至电白庄山,黄十九率领3000军民,奋勇抗击元兵,保护宋帝赵昺脱险,撤离了电白,后黄十九被元兵杀死。后人将其偷埋村边大岗岭下。不敢刻字留碑,怕被诛九族。宋帝返后,为纪念其忠勇,封其为“忠烈候”。据庄垌一阿伯介绍。听其先祖先说过,后人为了寻找黄十九墓,苦寻数年未果。一日,众人垂头丧气之际,正在大岗岭休息,一白兔忽然在人们面前跳过,众人追赶,兔窜入一墓地不见了。大家拔开墓地草丛,赫然发现藏一石碑,写着黄十九事迹等,终于找到黄十九墓,其中还有三位副将陪葬的相关物证。1984年,黄十九墓及文物被电白县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驿道往西走,远至广西,也有庄垌人不朽的足迹。此人在广西罗城任知县,是当地著名的清官。他是被当地人称为“黄天平”的黄廷圭,土生土长的庄垌人。1494年其任罗城知县,勤政廉洁,公道正派,爱民如子,做了很多好事。其母病故,黄辞官回庄垌守孝,罗城人闻讯,捐千两黄金饯行,遇坚拒。为了纪念他,罗城人民凿石栏井口,一百多号人,不远千里,沿驿道“自罗运电”,在黄宅旁挖一水井并砌成,名“罗城井”,供黄廷圭及众乡里饮用,以示纪念。同是1984年,该井也被电白县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记者看到该井青砖围绕,水清照人,颇有古味。
另据村民介绍,庄垌村民蔡姓,同样是大户人家,家族显赫异常。平时,村民依靠附近驿道,出入方便,经商做生意,贩运海产品等等,生活富足。曾有曲折传说:该村有一财主仔被人称为“败家六”。有一次,他在外村看戏至深夜,“下人”叫其趁早返家,乌灯黑火危险。他却说不必慌,等会儿有人送灯过来。于是,“败家六”叫“下人”将家里的银两从家门口一直撒到戏场,惹来无数村民连夜打灯来拾……令人哑然。
另一版本则说,有一外地商人贩运9水缸白银经过蔡屋,到“败家六”家里休息,天下雨,无法走,寄存9缸白银给“败家六”老爸处,将缸口封住,说是“花生油”。待商人走后,其老爸打开一看全是白银,内心狂喜,于是将白银取出换成9缸“花生油”,商人回来一看,当场气死。后来儿子“败家六”出生,生得很特别,经常喊叫,见到缸就摔烂,经常用竹竿把家中屋顶的瓦,一片一片“笃下来”。如此这般,散了百万家财,“败家六”由此出名。如此传说,你传我我传你,也不知真假。庄垌古村如诗如画,幽秘故事颇多。据村民介绍,现该村二个蔡、黄大姓,相处融洽,互助互爱,村民热爱劳动,打架斗殴及吸毒等坏事,相对其他地方来说,少之又少,村风相对纯朴,群众善良好客。这一切,尤为珍贵,为古村更添迷人色彩。
古海铺码头渔歌唱晚
在镇干部带领下,记者来到著名的古海铺码头。码头就在村边南侧。现在已被围海造田封起来了,远处几公里外才是海。一路上,青砖绕筑的码头海墙仍隐约可见。田野的风,柔和轻送,略带点咸味,也带点优郁。据介绍,村边一带约二百米长的古码头,是庄垌人赖以为生的根基。每当太阳西斜,一批出海渔船回来了,另一批又扬帆启航,驶向海中,驶向财富和希望。这些渔船,尽管小,尽管打上的是些小鱼小虾,却可以维持一家人生活,维护一方喧闹和尊严。60多岁的村民黄瑞强对记者说,当时出海的都是些小船,比不上现在铁船巨舰,故深海不敢出去,也害怕大风袭来,闪避不及。听父辈说,每当傍晚,庄垌码头海边就成了闹市,大小商贩,熙熙攘攘,水东、阳江等地,都有人来选购贩运鲜品;码头成了村,村庄成了集市,集市城了庄垌的骄傲。晚上,烧蚝,炒螺,吆喝声不绝,整个村庄慢慢伴着蚝香、虾味入眠。
当西斜的太阳照在密密麻麻的桅杆,倒影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像画更像诗,传颂的“渔舟唱晚”也不过如此。
可惜,现在斗转星移,新时代围海造田,码头湮没在历史尘埃之中。但是,心在,蚝就在,香味就在。小小的庄垌过去写就了大大的蚝香。现在,也会随着时间的更迭,社会的发展焕发新的生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