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日期:2010年5月6日 |
|
|
诚如没有文人就没有扬州文化一样,没有盐商,扬州的文化里就会多了“坐花载月”的士大夫阶层的风雅味,而少了芸芸众生柴米油盐的烟火气。扬州坐拥京杭大运河商贸重镇,漕运盐商富甲一方,他们不必辛苦劳作劳力如民众,也不必案牍劳形劳心如仕官,“仓廪实而知礼节”,注定了他们会追求一种“由富而贵”的、形而上的突破,涉及到日常生活中,便是表现在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的追随与模仿上,而通过对建筑、园林、盆景、烹饪、雕刻、评话等各种形式文化艺术的研习与传承,业已达到“无工不精细,艺韵恒久长”的地步。
美好的事物总是不乏有人欣赏,有人跟从。富贵阶层的闲情雅好,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平民百姓的寻常生活。“十里栽花算种田,千家有女先教曲”是一例,将家中自娱自乐种植花木盆景的花圃开设茶馆也是一例,还有那扬州市上卖浆水的老翁,一边做生意干活,一边和人谈经论诗更是一例。——收工后便将新诗题在团扇上,几步一摇进酒坊,大醉不归,酣然入梦,不亦快哉。
而今,盐运商潮早成风消云散,除了大小数十处私家园林之外,漫长岁月沉淀下来的优雅闲散的文化品位,俨然一个被闲情逸致陶冶浸润了很久的人的气质,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历久弥新,沉淀出一种别样的雅致。目光所及的老街旧巷,普通百姓逼仄的小院,破旧斑驳的灰砖黛瓦间,依然蓬勃着一抹绿色:也许是两盆碎石小景,缀满了青苔和星星点点的虎耳草;也许是一墙爬山虎,和门前的石榴在风中唱和;或若一丛芭蕉,从墙角枝叶招展地蔓伸到窗前……江南烟雨多,雨打蕉叶的日子,即便在清贫中,也不掩其诗意的聆听。于细微处,向生活传递一份清朗的敬意。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