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风景名胜 | 生态湿地 | 城市景观 | 人居景观 | 名园鉴赏 | 摄影园地 
 类 别: 关键字:
景观频道首页 >> 人居景观 >> 人居文化 >> 正文
 
知识经济与上海大学城规划构想
来源:《中国园林》 作者:李冬生 官远发 陈秉钊 日期:2006年5月21日
 
      1.知识经济的经济特征与空间特征

    知识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新的经济形式,知识经济改变了以往两种经济形态以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和消耗的基本形式,表现为对知识、科学、技术、管理的利用、生产和消费,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与消耗大为降低,从而引起经济增长方式由原来的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由外延式增长转向内涵式增长,由不可持续增长转向可持续增长

    知识经济最显著的经济特征是高技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与战略产业。一般认为,高科技产业指信息产业(包括计算机、通讯、信息服务业等)、生物制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航空航天产业和海洋产业等六大产业。高科技产业前期研制与开发投入大,后期增长快,经济效益明显。高科技产业对人员素质要求大大提高,对高素质科研技术人员需求量剧增,因而对教育的需求随之剧增,教育逐渐形成一个产业。

    就空间特征而言,知识园区与高技术园区成为城市新空间要素。绿树成荫、环境优雅的知识园区与高技术园区取代工业经济时代的嘈杂的工厂与喧闹的商业成为新世纪城市的主要特征。高技术园区区位选择往往邻近大学或研究机构,大学和研究机构作为"创新的源泉必须明确",因此"大学城通常是一个积极要素"。

    2.大学城规划内涵

    大学城是以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为依托的知识园区与高技术园区;其功能是以高校教育、研究开发与产业开发三位一体。大学与科研机构的图书馆、实验室、学术活动是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可以说,大学与科研机构是"创新之源";同时大学城信息基础设施与交通设施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脉丰富、文化气息浓厚、投资政策优惠,对从事高校教育、研究开发、高新技术产业的知识智力型人员具有强大感召力,吸引他们在城区从事教学、科研、开发、创业等一系列活动。据此,大学城"成为城市知识活动的新空间,使城市空间结构上产生了质的飞跃","也是引导产业创新的核心力量"。

    3.中国高科技园区与知识园区发展现状

    代表知识经济形态的知识园区与高科技园区以不同形式在国内外迅速发展。自从19世纪50年代美国硅谷依托斯坦福大学成功发展斯坦福研究园以来,国外各种形式的高科技园区与知识园区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如英国的剑桥科学园、法国法兰西科学城、德园西柏林科学城及日本筑波科学城等。中国科技园区与知识园区发展时间不长,其经济发展总量和建设规模还比较小,但已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发展至今已有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52个,比较著名的有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北京开发区丰台园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园区各项经济指标增长迅速:总收入从1991年的87亿元增长至1996年的2300亿元,平均增长率为92.4%;利税额从12亿增长到240亿元,平均增长率为82.1%;出口额从最初的7.1亿元增长到356.9亿元,平均增长率为118.9%。到目前为止,各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已有13700家,就业人员达130万人。到2000年底,预计工贸总收入将达到5000亿元。

    4.上海市产业发展方针和杨浦区产业发展方针

    上海市新一轮总体规划确立了产业发展原则与目标: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以技术创新为主要动力,全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由战略产业、支柱产业、都市型产业和知识型产业组成的新型产业体系……。第一次在总体规划中指出要"以技术创新为主要动力",把知识型产业作为新型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把知识经济提到了战略高度加以重视。

    杨浦区是上海市工业老城区,工业用地面积为10.6km2,占全区总用地的17.6%。区内市属企业有782家,其中市属大中型企业123家;区属企业564家,其中轻工业360家,重工业204家。杨浦区工业大多数为劳动密集型、劳动附加值低的企业,主要集中于食品、服装、纺织、金属、机械、电力、电子行业。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又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市场竞争压力,多数企业经济效益不好,有的面临停产破产的境况。有些原来效益较好的工业企业,近几年来工业利润并不随工业投入增加而呈相应比例的增加。1996-1997年,工业利润不增反降,这说明杨浦区工业结构存在问题,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可以看出,杨浦区工业用地存在数量过多,产业导向不清晰、布局上与居民混杂、投入产出率偏低、环境污染较重等诸多问题,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大势所趋,同时,也是该区面向新世纪重组城区功能的战略关键。故杨浦区政府根据上海市产业发展方针,在对历史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发展的原则和目标,即:坚持"二、三产并举,优先发展第二产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都市型工业和第三产业中的商业服务业、教育产业、房地产业的方针",实施进退并举、结构优化的发展战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都市型工业和商业服务业、住宅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体系,基本形成具有一定综合经济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基础。

    可见,市、区产业发展方针为杨浦区规划发展大学城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5杨浦区构建大学城的资源及优势

    5.1上海市作为国际化都市和金融、经济中心,本身为大学城项目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在知识经济大环境下,在以此为背景的大学城,其在国外的感召力将极大地吸引广大教育消费者与新技术产业创业者与投资者。同时,上海国际性大都市发达的信息网络与市政设施为大学城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5.2历史上形成的杨浦区高校云集的格局。杨浦区是上海市最大的科教区、全区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教育科研资源。区内现有各类大专院校共14所,校园占地面积达458.2hm2,约占辖区总面积的7.55%。其中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在五角场地区已经连成一片,区内还有近百家科研究所,其中国家科研院所6所。区内有研究生、大学生10余万人,各校招生规模仍在逐年扩大;有教师、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20万人,中科院、工程院院士27人,国家级重点学科或重点实验室20余个。此外,区内还有众多的大中型国有企业,有精良的技术设备和雄厚的技术人员队伍。杨浦区规划大学城就是要主动承接这些资源,从而变成自己产业。

    5.3教育产业化趋势。一个又一个留学展再一次表明出国留学潮一浪高过一浪。1999年度,中国有160万人因私出国。伴随着数量庞大的中国留学生涌出国门,数百亿元巨资漂洋过海,刺激别国经济。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居民储蓄的10%准备用于教育支出,高于购房支出的7%;27%的储户存款目的在于子女接受教育。这一切说明了教育消费潜力巨大,对投资者来说,教育产业是一个投资回报很高的产业,旧教育体制已逐渐不适应经济发展,教育产业化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杨浦区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现在丰富的教育资源,实现教育产业化运作,使大学城成为国内外科教圣地。

    6.大学城规划理念与构想

    6.1总体建设目标

    以实现"科教兴区"为目的,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调整、环境整治、机制创新、政策扶持和创业投资等途径.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科教人才资源库、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产业基地,创业投资或风险投资基金关注的热土,创新机制试验田,最终把它建设成为一流的大学科教区、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和优美的生活区。

    6.2"大学城"区域划分

    根据区域内15所高校的地理分布状况,"大学城"可分为西区、东区和北区三个区域。西区内有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诲电视大学、轻工业专科学校和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东区有理工大学、水产大学、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电力学院、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华东师范大学--国顺路校区;北区有第二军医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和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此外,还将规划选择一些用地,建设远期高科技产业园区、生活园区、高科技产业市场和商贸区。

    从学科门类构成来看,西区内高校学科门类齐全,且历史悠久;东区和北区内高校则相对比较专业化。从分布密度和规模来看,西区内夏旦大学、同济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经多年的积累已经具备了高校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成熟的配套设施;东区和北区内高校分布相对比较分散。从实际出发,近期将重点抓好"大学城"西区的规划建设.形成一定规模和发挥示范作用,再逐渐向东区、北区辐射。
 
  [ 1 ] [ 2 ]  
  (编辑:夏腊梅)  
暂无相关文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