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来源:中国设计
作者:胡海鹰
日期:年月日 |
|
|
浅谈避暑山庄平原区植物景观设计
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集我国造园艺术之大成。既具北方园林的雄奇浑厚,又有南方园林的典雅和谐。园内宫殿区古朴清雅,凝重威严;湖泊区洲岛错落,波光粼粼;平原区古树参天,绿草如茵。近年来,随着对山庄平原区违章建筑的拆除,如何恢复平原区景观的原貌,成为一项重大的课题。
1历史状况与设计原则
平原区位于山庄北部,面积约46hm2,地势平坦开阔,东部为万树园,西部为试马埭,周围分布有20余组园林建筑(图1)。据历史文献记载,山庄的湖区及平原区为武烈河河谷平原,是蒙古牧民的牧场。对此,康熙皇帝在《芝径云堤》诗中曾有记述:“避暑漠北土脉肥,访问村老寻石碣。众云蒙古牧马场,并乏人家无枯骨。草木茂,绝蚊蝎,泉水佳,人少疾。因而乘骑阅河隈,弯弯曲曲满林樾。测量荒野阅水平,庄田勿动树勿发。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君不见,磬锤峰,独峙山麓立其东。又不见,万壑松,偃盖重林造化同。”正是这独特的自然环境,康熙皇帝才选择这块风水宝地造园。“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和“庄田勿动树勿发”,是康熙皇帝建筑避暑山庄的指导思想,也是山庄平原区植物配置的原则。在植物景观设计时,充分尊重历史原貌,因地制宜,科学配置,从山庄的总体布局出发,继承传统特点,根据立地条件和季节变化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景色优势,使各景点既独立成景,又相互联系,达到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巧妙结合,增强了园林艺术的表现力。
2功能分区设计
2.1万树园 万树园是乾隆三十六景之二十景。“虽以园名,不施土木”,“嘉木罗植,成荫列幕”,“灌树成帷幄,绿草铺茵毯”。由于此处地势平坦,面积辽阔,树木数量、种类繁多,故御题“万树园”,并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设一石碑为标志。万树园植物景观经过清朝衰败、军阀破坏、日伪洗劫,遭到严重破坏。近年来,根据史料记载,恢复植被,进行植物配置,主要从花草树木的种类、数量上做文章,用植物吸引人。以乡土优势种为主,增加特点突出的植物,使万树园植物配置的层次变化、季相变化、色彩变化和园林景观丰富起来。每处树丛、树群都有独特的风格,乔木与灌木、花草结合,南北树种结合,在植物种类及组合形式上,增加了变化。如今,当游人来到万树园,环顾四周,只见草丰林茂,野花盛开,群鹿悠悠,百鸟争鸣,清新的疏林草地,仿佛使人置身于蒙古草原。在此不大的空间里,产生了辽阔无际的感觉。
2.1.1蒙古包 蒙古包群置于万树园景区的中心。在植物配置时,保留了风景透视线。于此,可透视南面澄湖边的四亭、试马埭、春好轩,北面的永佑寺等景区。有藏有露,藏露结合的植物配置,使这里成为观景和景观的中心。在此可深刻地体会到明代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所说:“景愈藏,景界愈大”的意义。包群周围,遍插满族八色锦旗,包群内高杆上挂起灯笼,夜晚串串红灯醒目耀眼,既是夜景又是路标,诱导游人前往。
蒙古包以草地为主,草地当中选择树冠较大、姿态优美的榆树、杨树、国槐和白桦作为观赏对象和庇荫树,花草树木衬托着洁白的蒙古包。包群当中点缀花灌木,边缘配置宿根花卉,形成缀花草坪。包群前设草坪,中间点缀孤植树。包群背后和西侧的草地上,丛植云杉,群植白桦,作为蒙古包的背景和衬景。树丛和树群幽深雅致,与西北的树木和群山联成一体。云杉、白桦引于围场坝上草原,树丛、树群象征着蒙古包稀树草原的自然景观。在此环境下居住,夜晚围拢在篝火旁,边轻歌曼舞,边品尝蒙古风味佳肴,体会着草原情调,令人心旷神怡。正如乾隆皇帝赞美的那样:“秀木佳阴尘不到,乘凉点笔合于斯”。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