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来源:中国设计
作者:胡海鹰
日期:年月日 |
|
|
2.1.2万树园南部 当年草深林茂,飞禽走兽充盈,连群结翼,麋鹿、野兔结伙,山鸡、野鸭成群,白鹤飞舞,野趣横生。康熙皇帝称这里“平原如掌,草丰茂木,麇雉兔交牣其间”。这里高大乔木较多,为了增加树木的高低变化和季节变化,在植物景观设计时,适当增加一些较矮乔木和彩色树种。配置秋天观叶树种,如五角枫(Acer/mono)、黄栌(Cotinuscoggygris)、七叶树(Aesculuschinensis)、灯台树(Comuscontroversa)、桑树等,再现“渐觉松荫满,又看枫叶翻”的景色。为大量召引鸟禽,又增加一些观果植物,如明开夜合(Euonymusbungeanus)、山丁子(Malusbaccata)、海棠(Malusprunifolia)、杜梨(Pyrusbetulaefolia)、忍冬(Loniceraiaponica)等,再现了“山深悦鸟性,乔木早迁莺”和“好鸟枝头,游鱼波际”的景色。湖边的杨树和柳树,则再现“凌云皆老松,近水少杨柳”和“昨日闻莺鸣柳树”的景色。这里乔木灌木种类繁多,树木密度比中心稍大,有疏有密,疏密结合。在构图上以疏林草地景观为主,重点突出树木组合的群体美和林冠线的起伏变化。正像清人蒋和《写竹杂记》中说的那样:“树石布置,须疏密相间,虚实相生,乃得画理”。另外,利用剪草机控制野草高度,再现“草不盈寸”、“绿草铺茵毯”的景观。这幽雅恬静的环境,给人以轻松愉快之感,形成了自然优美的植物景观。
2.1.3万树园北部 这里面积广阔,树木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变密,即由丛林向风景林渐次过渡。这里植物配置以树丛和树群为主景,模拟自然生态群落,在构图上突出树木的群体美。为了与西侧山脊上的青枫绿屿景区呼应,增加了有色彩变化的主景树种,突出秋季景色。如秋天红叶的五角枫、黄栌、臭椿(Ailanthusaltissima);黄叶的桑树、栾树(Koelreuteriapaniculata)、白蜡(Fraxinuschinensis)、白桦、银杏;红果的明开夜合、海棠、山丁子等,尽量丰富其色彩。为强调主景树种,采用了片植和群植方式,以取得形式简练,内容含蓄的效果。每处树丛和树群,按照树木的种类、高矮合理搭配,以丰富层次变化和季相变化。混交林层次变化多,同种树群则性格明显独特。利用地形的起伏、同类树木的树龄大小、不同植物的高低错落进行组合,增加了立体轮廓的丰度。在树丛、树群的组合上,注重个体美与群体美的结合,充分发挥了个体在群体中的构图作用。采用简繁、明暗、浓淡及色彩等组合和对比等,突出主景。并按照传统造景手法,模拟自然山林,利用林间隙地,设置木桌、石凳,给游人提供古朴山野趣味的小憩环境。设林间曲径,满足游人穿越树林寻古探幽的好奇心。利用广阔的草地,将各具特色的丛林联系起来,使这里更具有韵律感和节奏变化,成为草原风光的尾声。这里的茂林与西北面的山林连成一体,似绵延林海,一望无际,体现了原始森林美的效果。这种原始的古野和宁静,正是万树园植物景观所追求的最佳效果。
2.2澄湖北岸 澄湖北岸四亭——水流云在,莺转乔木、濠濮间想、甫田丛樾。位于湖区与平原区交界的游览路线上,两端分别与湖区的东西两条游览路线相连接,是风景透视线的交汇处和风景荟萃之地,在此可欣赏到湖区及平原区的最佳风景画面。四亭作为湖区和平原区的分界,通过既分隔又联系的手法,使两个景区过渡得非常自然。四亭造型各异,古朴清秀,又为两个景区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各亭利用风景透视线,与周围各景点紧密联系在一起,互为因借,成为有机整体。游览四亭,景观对比强烈,有时古树虬枝,芳草绿荫,有时花木夹道,鸟语花香;有时田园风情,瓜果飘香。可谓步移景异,诱人观赏。
2.3试马埭 试马埭是乾隆三十六景之二十一景。“万树园西南,草柔地旷,驰道如弦”,乾隆年间曾立碑碣,上刻弘历亲书“试马埭”。当年每至”木兰秋猕”之前,清帝总是要从全国各地收集名马,在试马埭“考牧别群,相其驽骏,而调试之”。这里是一片草地构成的赛马场,土地平旷,绿草广茂,如绿毯平铺,与万树园联成一片。清人纪晓岚在《阅草堂笔笔记》中描述了当时的景象:“细草沿坡带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