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灭亡之后,北京私家园林建设的高潮已过,不复昔日盛况。但民国时期的北京曾经是北洋政府的首都所在,仍然聚集着各路达官贵人和富商豪门,他们对修建宅园依旧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使得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私家园林。如东城的马家花园,即堪称其中之翘楚。
马家花园位于东四魏家胡同18号,是清代著名营造家、兴隆木厂的厂主马辉堂先生的宅园,现被列为北京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马辉堂先生本名文盛,字辉堂,大约出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前后,1939年去世。马氏为明清两代著名的营造世家,世代从事皇家建筑工程的营建工作,传至马辉堂时,家道更是大盛,成为清末北京“八大柜”(即兴隆、广丰、宾兴、德利、东天河、西天河、聚源、德祥八大木厂)之首,承建了包括颐和园在内的大量皇家建筑和王公府邸,主持维修了多座坛庙、寺观和陵寝,在当时的京城称得上是赫赫有名,有“哲匠世家”之誉。民国时期,兴隆木厂关闭,马氏改营恒茂木厂,由马辉堂长子马增祺(字介眉)先生掌柜,继续执北京营造业之牛耳,直至建国后收归国有。
马家花园的所在地,原为一座戏园,民国初年失火烧成白地。马辉堂即购为宅基,并利用当年修建颐和园时所余木料,兴建了这座宅园,历时三载,于民国四年(1915年)落成,此后一直以其精致独特的山池景色而在当时北京的上层社会中享有盛名。50年代初,马辉堂之孙、著名古建专家马旭初先生,以低价把宅园售与国家(所得款项用于购买国债),后逐渐沦落为大杂院,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全园的格局依然得以基本保持至今。关于马家花园的文献材料很少,仅谭伊孝先生的《北京文物胜迹大全·东城区卷》一书中有简略的介绍,而马氏原藏的图纸资料和珍贵的老照片,在文革中均被付之一炬,若干问题似已难以澄清。近来,笔者对花园现状进行了详细的现场调研和测绘,并有幸得到马旭初先生的热情帮助,提供了关于马家花园的许多细节和历史掌故,遂得以在此基础上,复原绘制出马家花园盛期的平面图,并草成此文,希望对其造园艺术特色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马家花园实际上是对马家整座住宅和园林的统称,总面积为7500m2左右,其中花园部分为4500m2(接近7亩),算得上中等规模的园亭。花园位于宅院西部,其东有两跨四合院,为马氏家眷居所,格局紧凑而完整;再东为一座戏楼,四卷勾连搭,供唱堂会、办庆典之用。住宅与戏楼所在院落中也点缀了一些山石和花草,与花园部分相呼应。
花园入口大门偏西,同时也是整个宅园的主入口,门上原有“公正廉明”匾额,为民国时王怀庆、田德山等10位名流联名所赠。大门之西为5间门房,之东为账房,再东布置佛堂和库房等其他用房,形成了连绵30余间北房。北房的东西两端还各带汽车房。
花园布局随地形展开,形状并不规整,通过假山和游廊分隔为六七个大小不一的院落。入门即见一组石峰,宛如屏风,挡住后面的主峰景观,与北房一起构成一个类似倒座院的空间。转向东面,迎面墙上开有四扇屏门,可通宅院,但平时并不开,一般多从南边的月亮门进入住宅部分的井院。再向南则可穿过另一座屏门进入花园的主体院落。
石屏之南为一座大型假山,以土带石,下垫青石,上立湖石,奇峰高峻,成为园景的第一个高潮。山之南坡建有一座歇山顶的厅堂,三开间周围廊建筑,居高临下,阶前青石环列,气势不凡。此厅主要用作马家的台球房。山之西坡有一座小小的财神庙,坐西面东,高仅有1m多,里面供奉财神赵公元帅,平时香火不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