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球厅的西南角接出一条游廊,通向南面的一座前后三卷的硬山建筑,堂之原名已不可考,马家平时简称此堂为“三卷”。这里是马辉堂先生本人的寝室所在,共有五开间,南面一卷西部略去两间,空出的位置留作平台,平时可以坐在这里晒太阳;东部的一卷三间则为敞轩的形式,北面一卷的明间出有抱厦,显得很敞亮。三卷厅堂之东为全园主厅,两卷三开间前后廊硬山顶建筑,进深很大,马家平时宴客多在此处。此厅马家简称为“两卷”,其正式名称则叫“惜阴轩”,取“珍惜光阴”之意,厅内还挂有翁同龢所书的“谈经堂”匾额。
惜阴轩两山均贴有游廊,其东部的游廊通向东面的一个院子。此院紧接在住宅四合院之南,院北有一个小水池,名叫“影池”,池中有一个猴子打伞的石雕,可以向上喷水。院南有一组山石,与水池隐隐呼应。
三卷厅堂的南面院落中央,为全园的另一座假山,山势玲珑,形态曲折,有石级可登,山顶绿荫如盖,摆放着石桌、石凳,是小憩、品茗或者对弈的佳处。东北山脚下雕有龙头,下临一汪清池,龙头可以吐水。院南有一组平顶转角房,是日常杂务用房,中餐厨房也设在这里。
两卷惜阴轩之南的院落是全园景色的另一个中心所在,整个院子均环以游廊,东面是一座五开间的敞厅,原本带有前廊,曾是马增祺先生的寝室。此厅面西,厅前布置山石云步。院子的最南处还有一座三开间的南书房,坐南朝北,书房中供奉着木匠行业的祖师爷鲁班。此院的中心为一个较大的水池,驳岸蜿蜒,形如弯月,被称作“月牙河”,池中有一座麻姑献寿石雕,造型为提着花篮的仙女。月牙河西岸为一座方形井亭,亭内有一口水井,平时可汲水入池。另在惜阴轩阶前放置着一株珍贵的古木化石,给园景增添了古朴的气韵。
马家花园的主人身为营造世家,修建过颐和园和许多王公大臣的府邸花园,对于经营园亭拥有极为丰富的经验,同时,马氏与另一营造世家雷氏(即“样式雷”)累世交好,与清代叠山大师张南垣(即“山子张”)的后人也有姻亲,还和当时的显赫官僚、文人才士都多有过从,耳濡日染,对其造园水平的提高大有影响。马辉堂凭借自己在园林艺术方面的多年经验和深厚造诣,用上好的材料为自家精心建造了这座花园,匠心独运,于朴素处显出精致,有不少别处私家园林所不常见的高明手法,值得称道。
此园最别致之处,在于其巧妙的院落空间划分。园内几乎没有使用隔墙,各院均以假山和游廊来分隔,或宽阔,或幽深,或小巧,形态各异。整体布局颇为疏朗,看似散漫,虽然厅堂和游廊均取正朝向,但通过花木水石的环绕点缀,空间毫无严整的感觉。从进入园门开始,行进路线就不断在假山和廊子之间来回穿插,迂回曲折,更有一步一景的效果。马辉堂本人对此也最为得意,经常给家人评点其中的奥妙所在。
花园的建筑也很有自己的特色。马辉堂经营此园时,清朝已经灭亡,其建筑原本不必受到前朝等级制度的制约,但整座宅园依然采用了相对较低的屋宇形制,仅有一座厅堂为歇山顶,其余绝大多数建筑均为硬山屋顶,且均采用卷棚顶或者鞍子脊,墀头戗檐砖上不施砖雕,梁枋上也仅在箍头部位略绘彩画,显得非常朴素。但建筑的用料非常讲究,厅堂均用金砖墁地,墙壁均磨砖对缝,精致而密实。屋内设置了多种落地罩、花罩和多宝格,做工都很好。马辉堂认为自己的身份只是匠师和商人,不必追求官僚宅园的富丽堂皇,代之以平和朴素的风格,在谦和的外表下,隐藏着商人特有的精明和实在,也和园林的山池景色相得益彰。
园中主要的两座厅堂分别采用两卷和三卷的形式,虽不显高大,但进深很宽,室内可以作灵活隔断,亦为晚清以来园林建筑所常见的模式。建筑原来多带有匾额和抱柱楹联,全部出自于书法名家的手笔,可惜均已无存。
马家花园的另一个特殊之处,是此园并非附属性的游赏之地,而是主人的主要居住生活场所,建筑物多有特定的功能,不是单纯的景观性轩榭,而且特别设有财神庙和南书房,以供奉赵公元帅和鲁班,显示出马氏家族的行业特点。假山上专门设有台球厅,也反映出民国以后上层社会娱乐方式的变化。这些功能类型的建筑,在清代的私家园林是很难见到的。
园中的游廊很长,多带有坐凳栏杆,爬山绕屋,高低起伏,萦回穿插,且与住宅部分的过渡很自然。同时,园中所有的道路均采用与颐和园一样的甬路,两侧铺设石子,中央部分为菱形的方砖铺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