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湖从它始有名声的千余年以来一直在变。这种变化主要是时代社会人文推动的文化变异。西湖山水不是单纯的自然现象,而是一种以自然美为根基的文化景观,时代社会变化必然作用于西湖山水景观的文化变化。我们也要了解在社会人文作用下,西湖山水发生的文化演变和性质建构。这一历程,可由三个阶段并形成四大景观性质加以分析。
西湖山水风景是一个自然生成过程和后继的文化生成过程。在自然进程中,西湖经历了一个在江海作用下由海湾变成湖泊的漫长过程,是一个非人力的大自然造化。当杭州有了人类活动,尤其是出于生存需要利用并加以治理、建设,西湖山水就在自然变化基础上,进入了人文生成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自然纯朴阶段、园林艺术化阶段、城市景观化阶段。
自然纯朴阶段西湖在自然形成过程中,从人力筑堤卫湖捍江海之潮开始起,西湖初始风景形成并开始了它的文化形态的历史生成。在中唐白居易筑湖堤之前,湖东一线即原江潮出没之处已有一道“白沙堤”,白居易当时在旧堤基础上增高加固,以扩大湖水涵蓄。这一时期,杭州城区从山地江边扩张并移向西湖东岸平陆地带,取湖水为生活水源。在这一阶段西湖风景初成并始有名声,并兴修水利、垦植农业、发展城市,一派本原的自然风景状态,在美学上属于纯真质朴、不经人工的自然美。这种纯真、质朴、野逸、秀丽的自然风景状态及其自然审美趣味,一直得到赞美和保持,直到近代才在人化压力下削弱。自古以来,西湖山水这种秀丽动人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打动着人们,也是古代诗词绘画吟唱描摹的主要对象。在今天,作为城市湖泊的西湖,这种自然美尤为珍贵可爱,不可多得。
园林艺术化阶段在这一阶段,西湖山水仍然保持着自然、纯朴、野逸的秀丽气质,但在城市生活及精神需求日益扩大的强烈作用下,开始了各种园林的建造,西湖本身也从局部开始直到总体走向风景园林化的再创造。这一阶段的实质,就是表现为自然美向艺术美的升华和变迁,突出表现就是西湖山水的园林化创造,是西湖盛名与辉煌时期。这一阶段应始于唐末五代吴越,盛大于两宋,尤以吴越钱氏建雷峰塔、保俶塔所创造的宗教景观意境和北宋苏轼浚湖筑苏堤置三塔于三潭的艺术处理,为标志性事件。它表明,西湖风景进入了艺术的构思与再创造阶段,注入鲜明人文内涵的诗情画意和大地的艺术处理。到了南宋,大规模的园林建设和“西湖十景”题名,把西湖山水风景的艺术化推向了一个举世无双的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