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风景名胜 | 生态湿地 | 城市景观 | 人居景观 | 名园鉴赏 | 摄影园地 
 类 别: 关键字:
景观频道首页 >> 名园鉴赏 >> 造园艺术 >> 正文
 
西湖风景意象
来源:《蓝天园林》 作者:李一凡 日期:2006年3月24日
 
 


    从西湖的“风景意象”研究西湖风景现象,是一个全新的专业课题和观察视角,它能使人们对西湖山水的了解达到新的认识层次,深入到西湖山水文化的美学内涵。在此,首先对西湖风景意象的生成及其特点作一个概要的分析。

    在《西湖美学状况及发展研究》一文中,笔者把西湖风景形成发展从美学上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的自然纯朴阶段即拙野天放阶段;园林艺术化阶段即人文营筑阶段;城市景观化阶段即西湖成为城区的有机部分、功能空间和特色景观阶段。在第一阶段,西湖处在湖泊形成的地理、地质自然变化期,早期人类活动未能触动和影响自然山水的变化,对自然的观察、感知尚停留在物质需求的生存意识上,还未从自然美中产生高一个精神层次的超然兴趣,因此无风景意象可言。可以肯定,西湖风景意象的形成有这样一些基本条件:一是西湖基本稳定形成而具有天资秀美明丽的自然美;二是人类文明从物质需求进入精神需求与创造,并且在精神文化发展上从生活审美、艺术审美上向自然审美扩大深化;三是西湖山水之滨、钱塘江畔杭州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人类在此开始了生活、创业、休闲的历史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们开始以城市生活需求为动力,对西湖山水进行物质功利建设和精神文化活动,比如西湖的水利建设、农业利用和宗教活动,并且把西湖作为最切近便利宜人的郊游野逸之地,即风景之地。在这三大基本条件下,西湖风景意象形成的最直接文化因素,应当是宗教信仰活动和诗歌绘画艺术,它们在西湖山水自然美的基础上导引了人们的对西湖的风景审美。

    对西湖风景意象生成产生最初直接影响的,是城市生活和西湖山水上展开的佛道宗教文化活动。神化幻化的宗教文化是一个浑沌的集合,许多文化因素如哲学意识、科学意识、道德意识、艺术审美意识等,都是从宗教神学意识中分化出来后独立发展的。在晋代,杭州的佛道活动就相当活跃了。葛洪在葛岭炼丹、龙井求道,印僧慧理建灵隐寺,道观佛寺散布于西湖山水胜处。在中国风景史上,众多风景名胜最初都是宗教名胜或从宗教活动中脱胎而来,宗教活动往往是风景开发、风景名胜及风景区形成的先导和孵化器。西湖今天众多风景名胜就是如此。从一些历史文献资料来考察,西湖最初的风景意象是宗教意象,并非单纯艺术审美的结果。在晋代,葛洪在灵隐曾大书“绝胜觉场”四个字。这四个字涵括了西湖山水最初的风景评价和意义形象,是一个风景秀丽、有江海大气、湖山精妙、境界幽绝、林泉静美、胜景迭出、神清灵异的神性空间,是人间灵境,尘世觉场。早期西湖风景意象多与灵异神怪佛道之事相关,比如钱塘江“子胥灵涛”之说,西子湖上的“金牛出水”,灵竺山间的“月落桂子”,大慈山下“虎跑梦泉”等,使西湖山水具有超然而优美的神异奇迹的空间氛围。

    这种“绝胜觉场”的神性空间意象,到了唐末宋初之际的吴越钱镠王族信奉佛教,城内城外湖畔山间大兴寺观庙宇建设,在客观上推进了西湖风景区的形成及其佛事性观光活动。特别是西湖保俶塔、雷峰塔和钱塘江六和塔为标志性建筑,以更鲜明强烈的方式肯定了西湖山水作为“绝胜觉场”神性空间的景观基本性质,一直留存保持至今。其后,从宋代直到清代才全面完成的西湖湖心亭、小赢洲、阮公墩为表征的“海上三仙山”意境,也是这一神性景观空间定性的流脉与延展。宋、元、明、清广为传播的“白蛇传奇”、“梁祝传奇”,更以民间文学形式丰富了景观的故事性和奇异性,西湖风景的神性空间意象及其故事意象交织在一起,美丽而神奇,广为传播,深入世代民众心灵。西湖的自然美也从此和人文美交融在一起,更为动人。因此,宗教性文化活动及其民间信仰,对西湖风景意象的生成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并在历史过程中形成了自己一系列优美的风景意象群。著名的“西湖十景”里面,就有“雷峰夕照”、“南屏晚钟”,与此相关的也有“断桥残雪”、“三潭印月”、“双峰插云”(南北两高峰在宋、明时各有高塔插入云天)。在现代的今天,灵隐、天竺一带寺庙丛林集群之地、峰峦起伏之处,向有“灵竺佛国”的称号。它们都从一个特定的方面,把人们引入或带进一种情境、一种氛围,一种神秘、亲切而又美妙的感觉。风景意象,具有风景审美的文化特定性和审美导入性,既是鲜明的形象,也是简洁有力的号召。

    随着魏晋时代对自然美的发现和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中国文化艺术进入了真正的自然审美阶段并走向艺术高峰。唐诗、宋词、元曲及唐、宋、元、明的绘画成就,更使自然审美的广度、深度远超西方同时的风景审美水平。西湖风景发展也大致在唐、宋之际进入山水园林化的艺术阶段。

 
  [ 1 ] [ 2 ]  
  (编辑:夏腊梅)  
暂无相关文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