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风景名胜 | 生态湿地 | 城市景观 | 人居景观 | 名园鉴赏 | 摄影园地 
 类 别: 关键字:
景观频道首页 >> 人居景观 >> 住宅景观 >> 正文
 
传统宅居环境探析
来源:中国建筑艺术网 作者:殷永达 日期:2005年9月5日
 
 
     摘要:本文从分析《宅经》、《长物志》等文献入手,提出传统宅居环境观具有全面、系统、有机的特征,在传统宅居环境的类型上有以与自然景观亲和为上的价值观;在宅居环境的创造上,宅主即用户的参与操作模式保证了宅居环境的个性特征。这一切均可资今日创造持续发展与完善的宅居环境以启迪。 

     一、传统宅居环境观内涵析 

     中国古代对宅居环境全面而权威的解释始见于托名于上古黄帝所传的《宅经》,其中精辟之致的观点当推“凡修宅次第发”一节中:“宅以形式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林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俨雅、乃为上吉。”数言。 

     中文一字多义,从引文“宅------以舍屋为衣服”推知,这时“宅”字作居住区域,居住环境解。 

     人是生命的载体,各部分之有机协同关系显而易见。《宅经》采用人之身体及各部与服饰来比喻宅居环境之地貌、水土、植被、建筑、入口诸关系,言简意深。 

     “千尺为势,百尺为形”(郭璞《葬经》)“远为势、近为形”,形势是环境之形象、尺度及其宏观特征为根本的观点。把土地比作皮肉、毛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再:人若血脉不和,则毛发枯槁;地若无泉水滋润,安能有草木之荣——诸比喻何等形象、贴切? 

     凡人不能无衣服冠带。但衣饰与身体相比,轻重自有分别,真所谓衣服能换,身体难变。中国历来不追求屋舍永恒,因屋舍在古人心目中仅如衣服一般。舍屋与门户除提供舒适的活动空间之外,还应满足显示等第、仪表、身份之要求。这是中国正史中历来把第宅制度纳于舆服之故。 

     《宅经》认为宅居环境的诸要素既各司其职,又和谐统一、有机协调,犹如一完整的生命机体一样,既有主次又缺一不可。《宅经》的这种观点被封建社会奉为经典,它不但转载于以后的诸多风水术书之中,也为广大文人所接受,它是指导古人宅居环境、选择、评价、改造的理论纲要和实践指南。 

     《宅经》在人与宅居环境的关系上,持有共生、共存、共荣的观点,《宅经》认为:“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楷模。”“以宅为家,居若安,则家代昌吉”“宅吉则人荣”。又曰:“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因此发出“故不可独信命也”之议。 

     当今虽日益重视宅居环境,但传统宅居环境观以“天人和一”与“地灵人杰“等哲学思想为基础。因此,古代对宅居环境认识更为深刻。 

     二、宅居环境的类型 

     传统宅居环境按与自然、建筑环境的关系而言,大致可分为市居、郊居、村居、山居四种。中国以儒学为正统,反映士人观点的评价以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为最具代表性,其曰:“居山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推而言之,未言之市居当是最次了。这一评价反映了传统宅居环境以与自然亲和为上的价值观。 

     山水地有林泉丘壑之胜,历史上随着审美领域的拓展,大致到了南北朝时期已对自然美和山水意境所蕴涵的天然奇趣有了深刻的体验,出现了以隐雅山居为高的风尚。名例如“傍山带水,近幽居之美”(《宋书••谢灵运传》)谢灵运的始宁墅、宣城太守谢眺建在当涂青山的池馆;唐代王维的辋川别业,白居易的“庐山草堂”……。 

     山水环境高凹、曲深、峻悬、平坦、尽天然之趣,不凡人事之工。优越的景观被明代造园理论家计成在《园冶•相地篇》中推为最胜。历史上迷恋山水之胜还可以从统治阶级竭尽财力、物力、人力大肆堆山、叠山的理景活动中得到佐证。实例如西汉初梁孝王刘武建“百灵山”、“落猿岩”,北宋徽宗建“艮岳”直到清代建颐和园“万寿山”。 

     山水地被推作最佳居住环境,除了景观上的原因,还与中国传统发达的伦理美学有直接的关系,儒学鼻祖孔子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使山水成了比德思想的化身,建筑环境作为“礼之具”,“山水地”的自然景观潜在的满足文人“养心”“自省”的家居要求。 

     中国自陶渊明归隐田园起,村野的田园风光逐渐成了士人推崇的又一居住佳境。村居远离鳞次栉比的城市房舍,摆脱红尘俗世的纠缠,向往美好的心理,使理想化的“世外桃源”成了村居环境的代名词,历代文人墨客对村居环境美的发掘、这艺术的魅力使田野村景成了中国园林意境的一种追求。它又被皇家园林反复仿写,提纯。村居之美对安定丰足通达而言,澹泊自然、淳朴恬淡的环境使人的身心、精神在自然中净化、升华。 

     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采用闾里制、居住区又按居民等级划分为“廛”(一般居民的居住区)与贵族官僚的“里”,在布局上,里近宫;“廛”又按职业分区居住,使之不杂。闾是里门,闾里制的单位形态类似于高墙围筑的小城堡。这种制度大约到了北宋后逐渐松弛,但城市由于道路网络的控制,住宅的规模受到限制,因此元大都不少权贵不得在郊外建别业以供游息。城郊,离城近,与市又往来之便。城郊,属城市与乡村之结合部,这里无闹市之喧哗、有村野之开阔;建筑密度低,自然景观好、林木葱郁、环境幽静。中国很早出现郊游及踏青的习俗,从侧面佐证了人们热爱自然的雅好和郊居环境的推崇。这也就不难理解当今西方社会因城市建筑过于拥挤,纷纷在郊外建别墅以满足回归自然之心态。
 
  [ 1 ] [ 2 ]  
  (编辑:夏腊梅)  
暂无相关文章信息!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 锟酵伙拷锟斤拷锟斤拷 |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 锟斤拷系锟斤拷锟斤拷 |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 锟斤拷为锟斤拷页 | 锟斤拷锟斤拷锟秸诧拷 |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 锟截碉拷锟斤拷锟�
锟斤拷权锟斤拷锟叫o拷锟叫癸拷园锟斤拷锟斤拷   锟酵凤拷锟斤拷锟戒:Service@Yuanlin.com   锟界话锟斤拷0571-86438262
锟斤拷锟斤拷实锟斤拷锟斤拷锟叫癸拷园锟斤拷 园锟斤拷锟教伙拷  |  通锟斤拷锟斤拷址锟斤拷锟叫癸拷园锟斤拷
战锟皆猴拷锟斤拷:锟叫癸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协锟斤拷 锟姐江省锟斤拷锟斤拷协锟斤拷
锟斤拷营锟斤拷锟斤拷证锟斤拷牛锟斤拷锟紹2-20100396
锟斤拷婢拷锟斤拷锟街わ拷锟脚o拷330100000040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