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人告诉世界,古伊朗曾经有座用黄金铸就的城市,即伊朗最初的国家——米底王国的都城埃克巴坦纳(Ecbatana),也就是今天的哈马丹。根据亚述文献记载,哈马丹建于公元前1100年,历史学家认为这个时间还可以上推到公元前3000年。
■哈马丹城市花园中著名的石狮子
西方“历史之父”希罗多德描绘埃克巴坦纳城高墙厚壁,大圈套小圈,里面一圈比外面一圈高。波斯人给他介绍,哈马丹城共有七圈,最外圈的城墙为白色,长度与雅典城墙相当,第二圈黑色,第三圈紫色,第四圈蓝色,第五圈橙色,第六圈银色,第七圈包着黄金。戴奥凯斯的王宫,就坐落在镶嵌着黄金的城墙内。这些记录,将哈马丹城描述成美轮美奂的童话世界,似乎幸福的人们经常在七彩的圈子里捉迷藏。
■米底古城遗迹
事实上,现在的哈马丹同样令人惊叹,仍然是伊朗最主要的城市,农牧业中心,手工地毯和陶瓷艺术的天堂。德国建筑师按六辐车轮形状设计,六条马路由中心向外辐射。大概受到古城传说的影响,市区环城路围成三个明显的圆圈,颇有意趣。
■假日期间,在外露营的游客
到哈马丹旅行,自然要去探访夏里阿特(Shari‘ati)大街的犹太圣墓。出租车左转右转,最终停在一条繁乱的巷子里。据说这里曾是犹太人聚居区,砖石结构的建筑基本伊斯兰化,没有明显的犹太特征。
■霍梅尼广场
院子里有几丛玫瑰,深红和粉红竞相斗艳。犹太圣墓是砖石结构的圆顶建筑,看起来比较简单。旁边有座奇怪的雕塑,两个错落叠放的三角形,这就是犹太教和犹太文化的标志——大卫王之星,以色列国旗正中的图案也是这种象征国家权力的蓝色六角形。
■犹太圣墓的院子
入口低矮而神秘,就像山洞,洞口有石门,门上有小孔,孔内有机关。削瘦的守墓老爹打开锁,转动铁条,露出小孔,启动机关,沉重的石头门往里洞开。我脱了鞋子,跟在老爹后面猫着腰进入圣陵,同时进来的还有对情侣模样的波斯人。这里只是纪念堂,铺着地毯,两边摆着椅子。墙壁有希伯来文(Sabra)书写的“圣经十诫”,显眼处以古波斯文书写第一诫“爱你的邻居”。
室内有道低矮的门,里面才是墓穴。老爹打开锁,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前来参观的人不多
这犹太圣墓其实是以斯帖(Ester)和她养父马尔杜查(Mordechai)的陵寝。两张雕满花纹的褐色台座上放着灵柩,表面覆盖红布。模样都差不多,近门为马尔杜查,里面则是以斯帖。
犹太老爹告诉我,圣墓里面的石门、梁柱、天窗等都是两千多年前的原物。以斯帖和马尔杜查墓是犹太人在伊朗最重要的朝觐圣地,全世界犹太人常来这里朝拜。
■像山洞似的墓门
《旧约·以斯帖记》载,薛西斯在位时,犹太少女以斯帖被选为皇后,但很快就失宠了。其养父马尔杜查因为不肯向当时的宰相——他的宿敌阿拉伯人哈曼(Haman)先鞠躬,这宰相肚里撑不了船,于是怀恨在心,奏请杀死所有犹太人,薛西斯居然准奏。哈曼抽签决定在犹太教历十二月,即“阿达尔”月(Ader)13日杀犹太人。以斯帖别无选择,禁食三天,号召所有犹太人也如是做,以示忏悔。她随后觐见国王,揭发哈曼的阴谋。薛西斯改变旨意,下令将哈曼等人处死,犹太人躲过一劫。
各种迹象表明,薛西斯对大流士非常尊崇,但他没有继承老爸的文韬武略,这件事暴露了他的反复无常和优柔寡断。虽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但岂能朝令夕改,视国法如儿戏?何况居鲁士大帝颁布了最早的“人权宪章”,可谓令出如山,世人拜服。
■圣墓内部
公元前6世纪,犹太人两度被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公元前587年,巴比伦第二次进军耶路撒冷,将犹太王国大批民众、工匠、祭司和王室成员掳往巴比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巴比伦之囚”。从古到今,犹太人总是难逃被征服的命运。
后来,居鲁士灭新巴比伦,发布文告,释放4.9万犹太人回归故国,允许他们在耶路撒冷重建圣殿。他还把尼布甲尼撒二世从耶路撒冷耶和华圣殿里掠夺来的5400件金银器皿交给犹太人带回,一部分不愿回归的犹太人继续生活在波斯境内,哈马丹就是他们最早的定居点,宽容大度的居鲁士因此被《圣经》称为“上帝的工具”。
■以斯帖墓
这件事记录在著名的居鲁士石柱上,是最早关于宗教和民族平等的法令,世人称其为第一部“人权宪章”。与之相比,西方国家所谓的“人权”,就如一纸笑话。现在的伊朗政府对人们的宗教信仰还算宽容,允许其他宗教共存。
■从这个角度看
伊朗宪法规定:“伊朗的国教为伊斯兰教,属十二伊玛目派,这是永久不可变更的原则。而伊斯兰教其他支派……均受到宪法尊重,这些学派的信徒可以根据自己的法学规定,在举行自己的宗教仪式方面拥有完全的自由。”“信仰拜火教、犹太教、基督教的伊朗人只作为少数宗教信仰而被承认,在法律范围内拥有履行自己宗教仪式的自由,在个人事务和宗教教育中可以根据其宗教教规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