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战南迁
故宫博物院于抗日战争的前夕,选择重要文物南迁。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后,国民政府开始计划将博物院文物南运。隔年,日军攻占热河、进逼北平,故宫理事会要求博物院选择院藏文物菁华装箱储置,开始南运。
1933年2月6日,北平戒严,华北情势告急,第一批南迁文物抵达上海,期间南迁文物共五批19,557箱,包含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国子监等单位文物的6,066箱。隔年2月,公布《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暂行组织条例》,故宫改隶行政院,命马衡为院长。
1936年12月,南迁文物由上海转运南京。
1937年1月,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中央博物院)正式成立。8月,上海爆发淞沪会战,南迁文物再由庄尚严等人第一批80箱南京文物迁至长沙;隔年11月再转运至贵阳安顺暂置(1944年再运往四川巴县)。
1937年11月,第二批9,369箱以水路,经由长江至汉口;1939年5月再移往宜昌、重庆至四川乐山。第三批7,286箱文物由那志良走陇海铁路运至宝鸡;1939年7月,再转卡车经汉中运抵成都,随后又运往峨眉古庙安置,成立故宫博物院峨眉办事处[1]。最后南迁至南京的文物,约2,900箱文物因来不及运送,滞留在南京。 北平沦陷后,北平故宫仍留有许多文物,沦陷期间还在继续清点未曾登记的文物,并又广泛征集了一批珍贵文物。南京国民政府下令还在北平的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将留在文物菁华装箱,分批空运南京,马院长以各种理由推延装箱,以致于后来一箱也未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