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风景名胜 | 生态湿地 | 城市景观 | 人居景观 | 名园鉴赏 | 摄影园地 
 类 别: 关键字:
景观频道首页 >> 人居景观 >> 人居文化 >> 正文
 
林寨四角楼:被遗忘的客家民居奇葩
来源:闽西新闻网 作者:朱千华 日期:2017年11月1日
 
 
    ■古村形如船,枕水亦安眠

    与一般的客家民居不同,林寨的四角楼,除防匪外,其设计与结构还十分注重防洪这一功能。

    若站在浰江边观看林寨山水,可以明显看到,林寨是个小盆地,四周群山环绕,又有一江横穿,交通四通八达。再加上这里长年气温适宜,土地肥沃,堪称一块宜于人居的风水宝地。只是,这块看似风水宝地的地方有着一个非常严重的缺陷——水患,雨季的浰江会像失控的蛟龙一般,掀起滔天洪水,肆虐泛滥,把江边的屋舍全部淹没。

    面对如此恶劣的水文环境,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放弃在这里安家,直到客家人来到此地。客家人决定用智慧面对洪水,经过反复堪舆与测算,人们决定建一个村子用城墙包围起来,做成船形。其寓意很明确:一旦洪水上涨,整个村落就像船一样置于水间,永不沉没。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林寨古村(林寨镇兴井村)。并且城墙不用砖砌,而是用黏土、石灰、卵石,加糯米汁搅拌,一层一层垒叠而成。以此法建筑的城墙异常坚固,具有一定的防洪功能,可以在洪水汹涌而至时起到阻挡作用。这种奇特的城墙至今尚存,只是一年又一年洪水滞留的泥沙,不断抬升地基,所以,整个城墙就显得越来越矮,有的地方地基甚至抬升到了墙垛。

    有了船形城墙还不够,村中还设计了相当发达的排水系统。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法,建成明沟和暗沟两套系统。房屋的天井处,有落水暗沟,上有窗式滤水孔,以防垃圾堵塞;整个村道下面,有下水道,上面铺卵石。如遇降雨,雨水就沿着排水系统流入村外的水塘。所以在林寨古村有个奇观,不论小雨大雨,古村的街道一直干净清爽,地上从不积水。

    但如果遇到台风,江水漫堤,河湖一片,这些设施就只能起到滞缓洪水的作用,村中的房舍仍会浸水,这就需要采取另外的对策了。于是,四角楼中,同样凝结着先民防洪的智慧。

    在现存的四角楼中,标有历年的洪水最高水位线。目前所能看到的最高位,是2006年的洪水,基本上第一层楼全部淹没。所以林寨古村至今还存有一怪——“船艇上楼梯”:村人为抵御水患,保全生命财产,制造船艇多艘,平日里都置放在村子的门楼上,当洪水漫浸到一定高度,就有村民将船艇推下,然后沿着村子的大街小巷救助灾民。

    而四角楼墙壁上的那些瞭望孔和射击洞,此时又发挥了另外的功能。当墙壁浸入水中时,这些孔洞可以缓解洪水对墙体的压力,使屋子不至于坍塌。洪水淹没了第一层,人们就聚集到二层楼。粮食呢,平时都用陶缸装盛,陶缸底大口小,洪水来时,可以自动浮在水面上。只要粮食保住了,洪水再大,也饿不着楼里的人。至于养在一楼的家畜等,栏圈里都有预先准备好的木板,家畜可借助木板浮于水中,保住性命。所以,在水患的日子里,楼下是洪水,楼上照样安然生活。

    千百年来与水患的较量,使得林寨人对洪水习以为常。虽然经常发生水灾,但因洪水造成的伤亡事故,却无一发生。因为林寨人对付洪灾,一直胸有成竹,从无惊慌与恐惧,甚至有村民开玩笑说,洪水是个老朋友了,每年定期而至,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开门迎天下,楼纳众家长

    回顾岭南客家的南迁史,我发现这不仅是一部颠沛流离的移民生活史,更是一部筚路蓝缕的辉煌创业史。

    林寨自古是水陆交通的要道。客家人在林寨码头置旅店、办饭馆、建仓库,其他店铺如典当、山货、茶庄等也蜂拥而立。一个古老的码头,在客家人的经营管理之下,迅速成为东江流域最重要的商埠之一。民国初期林寨的繁华达到了鼎盛,一时间商贾如云,贩夫走卒如过江之鲫,浰江之上白帆点点,百舸争流。

    于是,富裕起来的客家商人,建起了更多高大坚固的四角楼。在今天林寨镇下辖的48个村中,拥有200多座四角楼,而在四角楼最集中的核心区——林寨古村内,不到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我们可以看到24座保存完好的四角楼。远远望去,城堡林立,蔚为大观,是中国现存最大四角楼古建筑群之一,其规模之大、工艺之精、文化底蕴之深厚,为国内罕见。

    而商业特有的开放性,也在四角楼封闭的外表下,为其增添了开放创新、兼容并蓄的文化内涵。中原文化的崇文重教、诗礼文化被凝结在四角楼的建筑细节中,用作装饰的对联匾额。而四角楼内部处处雕梁画栋、注重装饰的特征,则明显受到了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的影响。

    客家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以及西洋文化在这里并存、融合。就广府文化而言,林寨1932年便建立了首个粤剧社,此后80余年常演不衰;就潮汕文化而言,妈祖崇拜在林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此外,林寨古村内还建有天主教堂,至今信众从未间断。

    然而百年之后,繁华落尽,随着水运的衰落,林寨四角楼连同那个闻名遐迩的码头,一并退隐在历史的深处。一座座聚族而居的四角楼被挪作他用或是拆分开来:谦光楼曾被用作镇政府办公楼,司马第则做过人民公社食堂。其他涌入四角楼的乡民也依据各自的需求,将原本为统一整体的四角楼划分成一个个单独空间,四角楼成了乡村里的筒子楼。改革开放后,越来越迅猛的城市化进程,则给这里带来了更大的冲击。现在的四角楼,大多已是人去楼空,原来居住在楼里的村民,陆续搬出。可容纳500人的谦光楼,现今只有5户居民。

    失去了居民,就失去了灵魂。现在,怀旧的游客、寻找灵感的摄影师、研究古建筑的学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林寨四角楼,当地政府也开始研究四角楼的保护与开发。只是,被开辟为旅游景点的四角楼,是否终将无法挽留地逝去,渐渐远离浸淫在现代文明中的我们,只留下那一座座空寂的、厚重的身影,带给我们无尽的怅然、思索和心灵的震撼。

 
  [ 1 ] [ 2 ]  
  (编辑:珊瑚树)  
·北京万科观承别墅示范区景观 ·雍仲林寺:西藏著名苯教寺院
·无锡拈花湾:无处不在的禅意 ·巴林:最美云雾小镇
·杭州市入选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苏州石湖景区:23个主要景点再现吴越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