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年,为巩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明政府在贵州推行屯田制度,大批屯军和家属在此立寨安居。此外,随着“调北填南”政策的推行,大批居民从江南等地区被强行征调迁往黔中就地聚族而居,与屯军一起,形成军屯军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构成安顺一带一个独特的汉族社群——安顺屯堡聚落群,并形成极具特色的屯堡文化。如今的安顺屯堡,是保留明朝遗风相对最为浓郁和完整的地区。鲍家屯位于安顺市西秀区,2010年曾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屯内一处仍在使用的明朝时期水利工程被誉为“小都江堰”,受到相关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图为安顺屯堡内的独特建筑——石板房。(资料图片)
瓮城碉楼,巷道布阵;螺星塞海,狮象把门;丝头系腰,地戏花灯……屯堡文化自从在贵州安顺扎根以来,虽饱经风霜,但仍完整地保存至今,与600年前的汉民族文化一脉相承,堪称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安顺屯堡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价值?在现代社会又将如何传承?日前,在贵州安顺屯堡文化暨鲍家屯遗产保护研讨会上,国内20余位文物、城市规划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对安顺屯堡文化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为屯堡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