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风景名胜 | 生态湿地 | 城市景观 | 人居景观 | 名园鉴赏 | 摄影园地 
类 别:
关键字:
 
海口市:“五化”建设添光彩
台州市区最长绿道等你看风景
重庆:南山将建中央山地公园
西安碑林区打造五彩鲜花大道
无锡环城运河风光带景观升级
景观频道首页 >> 城市景观 >> 正文
 
到2035年成都80%以上的建成区实现70%降雨就地消纳利用
来源:成都日报 作者:袁弘 日期:2018年1月3日
 
 

采用海绵城市理念铺设的人行道

采用海绵城市理念铺设的人行道

    我市新一轮总规中提出,坚持建管并举,集成应用新技术新理念,创新城市综合管理体制,建设山清水秀、出行绿色、密度适宜、宜居宜业的新型城区,其中就包括加快海绵城市等新技术新理念的全面应用。同时提出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分区管控策略,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加大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比重,降低城市内涝风险,改善城市综合生态环境。到2035年8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实现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确保“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我市建设部门积极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确定了重点建设项目,实施示范工程,逐步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涵养水资源、提高水安全、复兴水文化。

    新建项目

    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已成为常态


    据记者了解,我市推进海绵城市系统建设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为引领,以工作机制和建设模式创新为突破,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原则,以环城生态带海绵综合体工程、水系保护和修复工程、海绵型小区建设工程、海绵型绿地工程和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工程五大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按照工作目标,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建成区25%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5年,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市域范围内新建项目,全部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实施;已建成项目结合城市更新等改造项目,因地制宜地实施。

    在具体实施中,成都天府新区、各区(市)县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在新建项目中,要求坚持以目标为导向,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制订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指标体系;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目标要求、技术方法系统纳入新区建设的具体规划和工程实践中,全面推进海绵型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绿地、水系保护与修复、地下管网和调蓄设施等工程建设,确保雨水径流特征在新区开发建设前后大体一致,基本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和要求。

    在旧城改造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为重点突破口,因地制宜采取微地形处理、屋顶绿化、透水铺装等措施,推进区域整体治理,消除城市易淹区,提高旧城区内的排涝治涝能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重要标准,大力推进。

    多类重点项目

    将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我市已明确了多类海绵城市重点实施项目,其中包括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工程、水系保护和修复工程等。

    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工程旨在成都高新区中和片区,按照“老区以问题为导向”的要求,摸清现状,找准问题,落实项目,打包运作,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融资模式,在政府组织、社会参与、项目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探索创新,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片区和项目,以点带面、推进全市海绵城市建设。

    水系保护和修复工程旨在通过实施河流综合整治、湖泊湿地建设、水系连通工程建设、滨水城市景观改造提升、黑臭水体治理等,恢复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系统。加强河道系统整治,因势利导改造渠化河道,重塑健康自然的弯曲河岸线,恢复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实施生态修复,营造多样性生物生存环境。

    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工程要求加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既要注重城镇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就地吸纳雨水能力,又要加强城镇排水管网、排涝泵站等灰色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全面推进城镇排水防涝设施达标建设,加快实施城镇易淹易涝片区排水防涝设施改造,加强排水管网养护,提高城镇内涝防治水平。严格实施雨污分流,控制初期雨水污染,排入自然水体的雨水须经过岸线净化。加快建设和改造沿岸截流干管,控制渗漏和污染。结合雨水利用、排水防涝等要求,科学布局建设旁侧湖、滞水塘、调蓄池、蓄水池等雨水调蓄设施,有条件的可建设地下蓄水储水设施,增加对雨洪径流的滞蓄和承泄能力。

    此外,还有环城生态区海绵综合体工程。通过建设小型水库、农田湿地、森林涵养保护区等,强化环城生态区及周边区域对雨水的下渗和调蓄作用,有效控制地面径流,将133.11平方公里环城生态区打造为兼顾“生态、民生、产业、耕保”的海绵综合体。

    鼓励建设

    海绵型小区及公共服务设施工程


    在成华区和美社区公园,公园里的小径及运动场地均采用透水材料,以体现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在位于通惠门附近的西郊河改造示范工程样板段,在沿河的步行道,工作人员拿来一壶水,倾倒其上,只见几秒钟水就完全渗透到地下。这些项目,正是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把城市绿地和城市雨水管渠系统整体衔接、统筹实施的。按照要求,我市新建公园绿地要结合周边水系、道路、市政设施等,开展竖向排水设计和雨水管网设计,采取平面布局、地形控制、土壤改良等多种方式,尽可能为周边区域提供雨水滞留、缓释空间,提高周边区域内涝防治的能力;有条件的既有绿地要根据海绵城市建设要求逐步进行改造。“目前,全市新建公园在有条件实施海绵城市举措的都进行了实施。”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了解到,我市还鼓励海绵型小区建设工程,新建小区和建筑都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进行建设。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既有建筑进行海绵城市改造。

    此外,鼓励建设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工程。更新市政建设观念,改变雨水快排、直排的传统做法,变快速汇水为分散就地吸水,增强城市道路和广场对雨水的消纳功能。在新建城市道路和广场建设中合理应用新工艺和新措施,增加道路绿地、树池、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停车场和机动车道的透水性,做好雨水收集、调蓄、净化等环节处理,最大程度减缓雨水径流。有条件的既有道路和广场要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逐步改造。倡导建设海绵型公共服务设施工程。新建学校、医院、体育场馆、交通场站和商业综合体等大型公共建筑项目,要率先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修建绿色屋顶,配套屋面和地面雨水的集蓄回用设施,最大程度减缓雨水径流。已建成的学校、体育场等公共场所应逐步改造,完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

    【点位点击】

    桂溪生态公园

    园区总透水率达95.6%

    位于高新区的桂溪生态公园是全面按照“海绵城市”理念建设而成,也是成都市“海绵城市”示范工程。公园总面积1400亩,位于绕城高速外侧,天府大道从中央穿园而过。“这座高品质的城市公园,旨在打造集海绵城市、多元水景、多样景观、市民交流活动和应急避难为一体的综合性绿色平台。”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内完善的雨水收集与回用系统很好地实践了海绵城市的理念。园内85.3%为绿地,雨水通过绿地自然渗透,另14.7%的硬质铺装部分中有70%为透水材料,园区总透水率达95.6%。园内收集的所有雨水将进入再循环利用系统,最终通过喷灌和浇灌的方式反补到园区的景观用水当中。

    “‘海绵城市’寓意城市像海绵一样,有降雨时,能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据该负责人介绍,高新区委托专业设计院多次现场调研、现状分析,完成区内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8年,我们将继续结合环城生态区建设、宜居水岸建设和道路大修改造工程、公共空间环境提升项目、公园绿地景观工程等,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新川创新科技园

    完善“海绵城市”建设

    “新川创新科技园从一开始定位就不是建一个单一型产业园区,而是要缔造一个产业、生态、人文高度融合的‘交融之城’。”新川创新科技园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达到这一目标,该科技园一直都在“绿”“蓝”这两个点上下功夫。“今年以来,新川创新科技园内道路绿化、河道绿带景观、绿色廊道全面铺开;新川中心中央公园西区、湿地公园等已基本建成。在园区建筑上,我们也实行绿色建筑设计,如海绵城市理念。已开建的两所小学也在根据绿色建筑的标准进行提升。”该负责人说。

    同时,新川创新科技园则着重在水系生态系统上做文章。“我们在新川之心西区公园约9公顷的镜湖下,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水下生物自净化系统。”据介绍,新川创新科技园完善了“海绵城市”建设,以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据介绍,2018年,新川创新科技园24个公建项目将全面铺开,联点成网,形成完整生态系统。同时通过“蓝”“绿”结合(水网系统与绿地系统),将海绵城市等建设理念更多地实施到园区中,使其成为“巨型公园”,打造生态示范科技园。

    中和湿地

    突出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

    “湿地是典型的海绵城市工程。中和湿地占地约3000亩。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就注重构建完善的海绵系统、生态系统,发挥其生态功能,同时让它兼备科普、文化、休闲功能。”成都高投建设公司景观工程师陈刚说,中和湿地定位为“雀鸟栖息的生态湿地、轻桡碧波的感官公园”,建设完成后的绿地率将达到90%,通过水系完善、植被覆盖,吸引并留住鸟类、蝶类、鱼类等动物,完善生物多样性,构建起绿色生态圈。

    “中和湿地特别突出海绵城市中‘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要求的体现。”据介绍,中和湿地设计出一片净化湿地区,构建中水回用系统,作为“天然净水器”,保障中和湿地水源清洁。洗瓦堰是中和湿地的主要水源,净化湿地区设计位于湿地内洗瓦堰上游。陈刚说,该区域设计为日处理中水能力4万吨,出水达到地表水Ⅵ类水质。洗瓦堰的水源通过提升泵进入功能湿地,再通过多层垂直潜流,按照自然规律水垂直向下流均匀分布到湿地。经过专用的复合填料层中预埋的消化菌和反消化菌等微生物,土壤胶体本身也具有吸附性能,能够截留和吸附进水中的悬浮颗粒,起到物理过滤和吸附作用。

    与此同时,湿地上面配植芦竹、芦苇、香蒲、浮萍草等水生植物,发达的根系在向下生长过程中输送着养分。水在向下流时,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的共同反应,降解有机物及微生物,就能除去水中的污染,通过水生植物群落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水流流经床体后,被铺设在出水端底部的集水管收集而排出,大约24小时就能完全净化,净化后的水体用于项目内体验湿地及碧湖草坪区的景观用水。“这样是按照海绵城市自然净化的要求设计的。”

    在提供生态功能性的同时,净化湿地区的景观功能并不输于其他区域。根据净水功能需要,灌溉渠将该区域划分为水田等形状,呈块状分布,加之芦苇等水生植物的种植,形成了天然的田园风光。


(编辑:珊瑚树)
 
 
·汉中天坑群:世界级地质遗迹 ·台州市区最长绿道等你看风景
·重庆:南山将建中央山地公园 ·天目湖国家湿地公园越来越美
·长沙:河西将添一座森林公园 ·合肥中海岭湖墅北美风格景观